五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
看完呼蘭河傳,你知道怎么寫一篇呼蘭河傳讀后感嗎?《呼蘭河傳》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五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178297五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1
小說第一章寫呼蘭河的自然環(huán)境和小鎮(zhèn)概貌,像畫卷式的展開鎮(zhèn)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鋪,以及人們相應的“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第二章寫承載人們精神寄托的民間風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第三、四章寫作者小時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與祖父的短暫生活;第五章一直到結尾分別寫了老胡家的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幾個人物的故事。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遍_篇嚴冬籠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賣饅頭的老頭在冰雪天叫賣,不小心跌倒,饅頭從箱子里滾了出來,有人趁此機會撿饅頭離開,老頭爬起來見饅頭不對數,只是看著那人的背影哀嘆:“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人們總是埋怨天氣,不埋怨人。
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每逢下雨就變得像煉膠的大鍋,粘過蒼蠅、蜻蜓、燕子,淹死過豬狗貓雞,趕路的馬也陷進去爬不起來,人們過路也得小心翼翼,還有小孩差點被淹死。人們每隔一陣就要抬車抬馬、救人救畜,卻總是不厭其煩,而且沒有任何人說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來,更沒有人這樣做。因為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熱鬧,還可以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豬肉,甚至有馬陷進去被救起來后,人們也傳言馬死了,因為“若不樣說,顯得大泥坑太沒有什么威嚴了”。
“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jié)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但這是大自然的威風,與小民們無關……呼蘭河的人們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
由此可以看出呼蘭河城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活著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前提下,在我看來,整個小說一直貫穿著一種“看”的人生觀。
呼蘭河的民間風俗,比如七月十五鬼節(jié),人們紛紛奔赴河邊,看無數河燈漂流的繁華景象,“河燈從幾里路長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來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滅了,或被岸邊的野草掛住了,越往下流,河燈越孤寂越少了。人們看著河燈飄遠,心里從剛才的歡騰又變?yōu)闊o由來的空虛。人們看河燈漂流,像看著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臺唱野臺子戲時,人們更是從不同地方趕來看戲,分散四處的姐妹、父子都可以借此機會會面。臺上演員唱念做打,臺下百姓胡打瞎鬧??磻蜻^程中,臺上臺下甚至會突然間轉換角色,臺下的人們真吵起架動起手來,而臺上的戲子卻不為所動,依舊自我表演。
老胡家的團圓媳婦,也是在大家集體觀看之下,被認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為了給她驅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個人物馮歪嘴子,他也是通過磨房里的窗戶觀看外面的人與被窗外的人觀看。
小說在寫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風格和抒情筆調,敘述靈活,生動有趣,而且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相對獨立,在敘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說前后聯(lián)系那么緊密。小說中僅有的幾個人物的故事,也幾乎相互獨立,感覺像寫完一個就過一個,讀者也可以看完一個過一個。但我覺得,小說一開始,蕭紅就不斷在“看”,看呼蘭河的每一條街,接著看每一家店鋪,最后又看每一個人,但一直沒變的是那種看的態(tài)度,不太近也太遠,好像始終有一種合適的距離,而且總是那么認真,之所以感覺像寫完一個過一個,那是因為蕭紅看完一個就記得一個。
#510706五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2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綠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郁的眼晴看著前方。它把我?guī)У搅硕兰o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并不繁華,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xù)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夫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后,過路的人看著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為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非常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后,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并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后,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凄涼、凄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里的辦法,如:有的說拆墻,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
茅盾曾經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了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逗籼m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的代表作,她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松的,但是,讀到后面,會覺得非常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凄慘、悲傷……
#505819五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3
自從學了課文《火燒云》后,我就一直想看《呼蘭河傳》這本書了,因為作者把火燒云的情景片段,寫得如此唯美動人,早己把我深深吸引,我仿佛身臨其境,傍晚時分,我就站在呼蘭河的小鎮(zhèn)上,觀賞著那千變萬化的火燒云……
今天,我終于看完了《呼蘭河傳》,再一次被這篇生動而獨特的美文吸引,又把我?guī)У搅硕兰o初的東北小鎮(zhèn)——呼蘭河。
剛開始,作者寫了童年時與祖父在后院的大花園里,一起玩耍,一起學下地干活,還跟著祖父學唐詩,充滿了樂趣,童年過得似乎無憂無慮,但是我看著看著就覺得后園的寂寞與荒涼。當時的人們又是多么的愚昧和無知,人們順應著命運的安排,過著平凡、卑瑣、落后的生活。
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不知出了多少事,雖然很多人嘴上說了一些辦法,可就是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最悲慘的人物,就是小團圓媳婦了。原本活蹦亂跳的十二歲小姑娘,卻當了童養(yǎng)媳,遭到婆婆三天兩頭的打罵,以至于生病,婆婆又用當地的風俗:跳大繩、趕鬼、熱水湯驅鬼的迷信辦法,想挽救她,然而靜靜地迎來的卻是她命歸黃泉路。悲劇一次一次地引發(fā),給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沉重和悲傷。
《呼蘭河傳》是一本最好的語文書,它語言富有想像力,細膩的描寫。把每一處景、每一個人,都刻畫的淋漓盡致。
《呼蘭河傳》是一首敘情詩,又似一部唯美的散文。
看著這本書,就像我們在靜靜地聆聽作者敘說著童年那些事,體會到作者對小鎮(zhèn)家鄉(xiāng)深深的懷戀。最后她的祖父死了,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給我的感覺更加悲傷和凄慘。
#524991五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4
放暑假了,抱著一疊從學校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里,喜歡泡上一杯茶走進書中與人物對話,呼蘭河傳讀后感。記憶中腦海里仍然浮現著《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我也把這本書放在了最后的閱讀中。帶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個午后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么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我該去鄙夷的……
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
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么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并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雖然我們這些脊梁,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么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775482五年級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5
《呼蘭河傳》,用悲憤控訴故鄉(xiāng)麻木卑瑣的回憶錄。濃墨之處,又見故鄉(xiāng)。
呼蘭河城里,是歡愉與凄涼的交響,回憶了蕭紅的童年。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蕭紅在離開后最思念的地方。
生母早逝,父親不疼,后母不親,祖母不愛。唯有祖父,為蕭紅撐起了一片藍天,成了蕭紅童年中最溫暖的陽光。
在院子里,在后園中,在陽光所到之處奔跑。蕭紅跟在祖父身后,裝模作樣地不知從何處找來一頂帽子,戴在頭上,緊緊跟著祖父。兩個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園里邊栽花拔草,小的學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孫倆其樂融融,半天泡在后園中出不來。
拔了草,下了種,說好割狗尾巴草,卻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惱,樂呵地給蕭紅講講植物學??墒捈t這個淘氣包偏是不聽呀!采了個花心,捉了個螞昨,非把它的腳綁了起來,學著街上的人遛狗。不一會兒,不見了螞蚱,索性丟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亂鬧一通。“下雨嘍!”揚起水飄過,飄中水花四溢,園中一陣好大的雨!對蕭紅來說,還有哪件事能比在園中快樂呢?
玫瑰打五日開放,香氣濃了十里。祖父拔草,蕭紅摘花,把祖父頭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來朵紅艷艷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紅了玫瑰,亮了蕭紅快樂童年里那一叢盛開的花朵。
紅花耀眼,香氣襲人,慈祥的祖父陪著蕭紅度過了一個春天,一個秋天。蕭紅知道,就算全世界都與她為敵,祖父依然會是她最溫暖的陽光。
祖父的愛讓蕭紅有了一段快樂的童年,可當童年逝去,祖父拋下蕭紅離開人世,蕭紅的世遍布烏云,逃出那沒有陽光的家,獨自漂泊于世,嘗盡人間冷暖。
“我將與藍天碧天水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思鄉(xiāng),含淚揮手告別人世,只留下那《呼蘭河傳》傳世于今。
那年陽光正好,園子里飛蟲植物年年依舊,可故人卻已長辭于世,忘不了,也難以忘懷。
呼蘭河傳讀書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