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64回讀后感
紅樓夢生動而又真實地描繪出一幅貴族家庭衰敗歷史的圖卷,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紅樓夢》創(chuàng)作于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紅樓夢64回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859916紅樓夢64回讀后感1
紅樓夢是女人的世界,但通過女人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展現(xiàn)了那個朝代的發(fā)展的悲劇。
中國詩詞有兩句詩有難以描摹的霸氣,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巧合的是,同是以“安”字開頭“顏”字結尾,它們卻各自代表了中國士人的兩種精神境界,出世則曠達不羈、入世則心懷天下。
李唐幾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偉大的作家用他細膩獨特的筆觸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他眼中的這兩種士人,同時渲染出那個君主達到鼎盛時期的大悲劇。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紅樓夢》敘說著那些癡人癡事,感嘆書中他們不老不死,不傷不滅,卻一遍一遍的上演著悲劇。讀盡紅樓,只得一世傷紅顏傷逝的背后,便是中國古代士人們悲劇的寫照。
《紅樓夢》總是用幾大段文字描寫著主角們的風姿神韻,如王熙鳳,賈寶玉,從容貌的美到繁飾的衣裝。而對于林黛玉卻只是描寫了她三分病態(tài)如西子的模樣。是否注定了她內(nèi)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調(diào)自卑到衣物可以樸素到忽略不計,生怕寫出來與鳳姐,寶玉對比起來,讓別人笑話了。留筆三分給了人無盡的深思,或許結局在這里悄悄種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時喜歡上那不愛武槍愛顏色的少年?;蚴莿x那的初見:賈寶玉因為如天仙一樣的林妹妹沒有攜玉而要把他落草時含的寶玉扔碎,又或是賈寶玉總是寬容她的無理和冷笑。佛曰:“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彪m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間戀上了如玉少年郎,卻知道在無數(shù)的須臾中他們將這份美好無盡的展現(xiàn)。
記得書中林黛玉經(jīng)常以淚洗面,說話總是有那么幾分刻薄。對于別人的話,總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則總是喜歡冷笑回答,好像當代有些人仇恨社會,認為世界上沒有好人。而寶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裝下脆弱的心,所以他總是勸著她,讓著她,保護著她。愛之深,責之切。林妹妹卻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許是潛意識知道了他的包容,才總是常常將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辭辭你寶姐姐呢?”“再你為什么又和云兒使眼色?這安得是什么心?”
每每讀到賈寶玉,林黛玉的言行時,我總是感嘆幸好他們命運算不錯,至少最初在賈氏家族中是少爺,小姐,不然讓他們這種性格生于現(xiàn)代,必是兩個嬌命之人。
黛玉在大觀園中格格不入,可沒有人否定她超凡脫俗的才華談吐和細膩優(yōu)雅的生活態(tài)度;寶釵在大觀園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愛贊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溫婉賢淑,她謙遜憐下,是那個時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說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風流,寶釵則是大家閨秀的冷艷風骨,一個細聲“嫁與東風春不管”,一個韻出“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無論是出世的黛玉還是入世的寶釵,在這么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時代中,她們都無路可走,無處可逃。
黛玉隱寓著超凡脫俗的士人們,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勞的徐霞客,是醫(yī)者仁心的李時珍,他們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負,又或只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們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們所生之年,必定不會被大眾理解,必定有人笑他們癡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個孤寂了的。
寶釵隱寓著兢兢業(yè)業(yè)的士人們,她代表的是鞠躬盡瘁的張居正,是心憂天下的王安石,他們把社稷乾坤當成自己的歸處,他們?yōu)榱诉@個時代,為了這個天下而活,文死忠諫,武征沙場,贏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樹大招風,那些嫉妒怨恨他們的人又怎么會少呢,他們用一生之力守護的東西,最終也會破碎、消融在歷史中。
紅樓夢以一種毀滅的絢麗在中國文學寫下了濃濃的一筆,悲劇不可怕,可怕的是,徹頭徹尾而無法避免的悲劇。
林黛玉是天上的飛鳥,命運卻把她牢牢鎖在海底,要她眼睜睜地被海底的暗波洶涌吞沒,生不逢時不自由,是千萬孤高者的寫照,他們明明比時代站得更高,卻不得不接受這時代的潮流;薛寶釵是海底的游魚,命運卻在她有生之年,一點一點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是千萬權謀者的悲哀,他們真摯的熱愛自己的時代,他們?yōu)橹^,卻無力改變,只得消融。
有人說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說薛寶釵圓滑世故,卻忘了他們無法決定自己命運,卻忘了只要是人都會有弱點,人們只記得孤高者不與時同,是怪人,只記得權謀者殫精竭慮,是奇人,卻忘了他們也有弱點。
我們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們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線溫雅絢爛的文字卻逼得我們一跳,紅樓夢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們做一個早就該做的選擇,人這一輩子,無論是出世還是入世,都該做一個非常人,做一個鳳顏龍骨的人,哪怕泯滅,也不該渾渾噩噩過一輩子。
紅樓夢中不僅隱含了士人們的抱負和追求,還凸顯了在那個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士人們所追求的愛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團錦簇環(huán)肥燕瘦的大觀園中脫穎而出成為紅樓夢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為她小家碧玉姿態(tài)傾城,不是因為她才情天賦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為她境界高遠令人敬畏,而是因為她擁有,紅樓夢中真摯動人的愛情。而給她這份殊榮的,正是她的寶哥哥。因為愛,所以結合,是士人們真摯的所求。
千萬人中讀紅樓夢,讀出千萬種心得體會,這才是紅樓夢魅力所在。紅樓夢是一部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它折射的是整個時代的興衰沉浮,你可以從紅樓夢中讀出人生百態(tài),讀出世態(tài)炎涼,但不可遺忘的是,紅樓夢在本質(zhì)上是一部唯美的愛情,所以,讀這樣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銘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兒女情態(tài),默默淚流。
紅樓的淚,不僅僅是紅顏的淚,亦是士人的淚;紅樓的血,不僅僅是紅顏的血,亦是士人的血。大哉,紅樓。
#860826紅樓夢64回讀后感2
柔情似水、淚眼朦朧、紅顏命薄,乃林黛玉也?!都t樓夢》這一本書中一共寫了九百多個人物,而我最喜歡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個身世坎坷、寄人籬下的女子。她六歲喪母,后又離開父親,來到了賈府。她是一個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說她多心小心,那是因為她想的事要比別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詞,也要細細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寶玉便說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來。”
但是,她又是那么傾國傾城,那么才華橫溢呀!美在兩彎似蹙非蹙籠眼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就拿“元妃省親”來說,她作的詩與眾不同,當寶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詩時,她快速地寫了一首律詩,幫寶玉解圍。和寶玉相互贈帕時,一口氣寫了三首詩。
我有時恨過曹雪芹: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寫得那么悲涼,又為什么硬把他們的愛情拆散?現(xiàn)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這樣寫既符合那個時代的特點,也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代的人們,特別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難,讓我們更真實地了解了古代的社會生活。
像黛玉這等才女,如果在今天,也許她會成為一位名揚天下的文學青年,比如會成為詩人或作家,也許她還能享受榮譽所帶來的富貴、地位。但是,在舊時封建社會中,總是重男輕女,封鎖了多少才女的才華!像林黛玉一樣,一生只能呆在那極為渺小的大觀園里,沒有一點獨立自主的機會。最后,隨著家族的衰落而走向悲劇、走向滅亡,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花,無聲地開,悄悄地走……
#860249紅樓夢64回讀后感3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xiàn),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這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真)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又一個國度——英國。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杰出的、有天賦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畢生的經(jīng)歷發(fā)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那時一個民族,他那時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表現(xiàn)著自己、充實著自己。正如莎士比亞與戲劇的微妙關系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靈魂的一部分。與其說他是異步偉大的巨著,不如說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說那是寫貴族的生活,不如說是當時時局的真實寫照。從一點點的細節(jié)來講,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xiàn)出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可以說那種語言的敘述找不出一絲破綻。而從中又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問題,具體的癥結,具體的民生國計,無不與此相關聯(lián)。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史書。
前面說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認為恰恰相反。從中有許多的破綻,例如賈寶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經(jīng)暗示到其是一悲劇人物,而到高鄂的筆下它又成了一個樂于學習又參加考試而考取舉人,從一個頑童到一個好學之人,這中間幾乎沒有什么銜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丟下已經(jīng)懷孕的寶釵出家為僧。而且據(jù)說高鄂是因為一個上任的資助,取續(xù)寫紅樓的,我認為一個初衷就不那么純潔的人,并且也沒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寫的《紅樓夢》。是無法寫好的。再說想象曹雪芹一樣的來刻畫人物是非常難的,不是容易達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這四十回不寫,給人以遐想的空間,還是挺美好的。
警語: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干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它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860366紅樓夢64回讀后感4
“金陵十三釵”中,我最喜湘云,喜歡她的率真,她的灑脫,她的豁達。
且看湘云第一回出場,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筆吧。而后由賈母,王夫人眼中寫出湘云之衣著打扮,再由寶釵口中說出湘云舊事,至此,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絲毫不費筆墨,卻有如此傳神。
與寶黛初會比較看來,寶湘在書中的初會便是有一番景象了。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幾多。而這位云妹妹當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齒伶牙,幾個絳紋石的戒指換出的那一番道理,想來讀者應記憶猶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寶釵趕蠅,齡官劃薔,湘云才結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間數(shù)個故事,紛亂頭緒,卻從未有缺何人,象憑空消失一般,必在紛亂中有幾筆點到,象寶玉挨打時,眾人來看,便點了湘云一筆,寶釵趕蠅時,湘黛二人偶見,又是一筆。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齡官劃薔后,湘云來辭,一切就順理成章,總在亂中添置幾筆,讓人看后覺得簡單而又有緒。
再看湘云二次來訪,便是海棠結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畫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則刻畫湘云的才情。兩首白海棠詩寫盡多少故事,而其中“卻喜詩人吟不倦,豈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墻角也宜盆”兩句我竊以為便是其真實寫照,再看她的菊花詩“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數(shù)去更無君傲事,看來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詠者,不枉矣。再看紅樓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圖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劉姥姥二進大觀園中寫到“湘云撐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如此這般,紅樓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讀者面前,如此文字,試問古今小說中非紅樓而誰有?好一副紅樓百笑圖,如見如聞。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來,便應是整部紅樓夢中最熱鬧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怡紅院群芳開夜宴”等。如果說從前那兩次只不過是湘云的一個剪影,那么此兩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個升華。在廬雪庵的聯(lián)詩中,湘云的聯(lián)句是最多的,在我看來質(zhì)量也是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筆墨將新到的寶琴,李紋,岫煙都給了讀者一個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藥洇,在我看來是紅樓中畫湘云最美的一副圖畫,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一般,湘云則是眠花了。試想紅樓眾閨閣中,除卻湘云,還有誰會如此酣眠,無拘束,無牽掛的醉臥于花陰之間。在湘云的世界里,沒有解不開的煩惱和憂慮,試問釵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嗎?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湘云便是這樣的真名士。“英豪闊大寬宏量,從不將兒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此后逐晴雯,死金釧,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觀園從此便籠罩上一層陰云,再也沒有散開,湘云此后再來,沒有了從前的那種笑聲了。也許是勝極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榮文字的背后便隱藏了無限的悲哀,紅樓便真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湘云最后的結局到底怎樣,我不得而知,曹雪芹先生只一句“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留給我們我先遐想。
#859908紅樓夢64回讀后感5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币皇住对峄ㄒ鳌纷尪嗌偃诵谋鈶Q。一曲《紅樓夢》,唱出了一個時代的悲喜興衰。當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凈時,以往的繁華富貴僅有留在薄薄的書頁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斑@是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眹\昌隆,皇恩永續(xù),似乎一切都欣欣向榮,萬象爭輝。少有人看到,整個社會從最底層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擁阻,渾濁不堪的景象。底層百姓失田棄地,難以維持生計。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別過人間。硬掙著命活下來的,不是被官府算計,就是被大家族盤剝,最終也免不了悲慘的命運。大家族間更是利益糾葛,為了錢勢互相傾軋,爭權奪勢,與官府沆瀣一氣,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內(nèi)部也是無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終還是難逃家破人亡的結局。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花知是誰?林黛玉喟嘆的不止是她一個人的悲哀,也許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這傾城傾國的林妹妹,就是這天下無二的大觀園內(nèi)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處去了吧。世間的歡樂終歸于幻滅,回想起來,也可是是做了一場夢而已。縱使清純潔凈如妙玉之類,也終究落得個狼狽退場。在那個污濁不堪的時代,有誰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呢?個人的悲劇如流沙攢聚,漸漸匯成無限的沙漠了。他年葬儂知是誰?不知。慢慢風塵把它們都埋葬干凈了。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是最凄涼的一句聯(lián),也是林黛玉對自我結局的最為精準的預測?!都t樓夢》是一出悲劇,劇中的每個人都被牢牢困在命運的蛛網(wǎng)上。有的人在奮力掙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棄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毀滅的到來。他們的悲劇并非巧合與偶然,而是與整個社會的沉淪密不可分的。預言從一開始寶玉夢游太虛時就得見端倪。不然,高鶚何以續(xù)作后四十回?何不讀出大團圓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寶黛二人是天上仙靈轉世,死后自會幻化作仙靈重歸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軀呢?還是一朝春盡,終歸塵土。
由此看來,一部《紅樓夢》的內(nèi)涵太豐富,叫人無法全部參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盡?真真是紅樓一世界。
紅樓夢讀書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