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之蟋蟀讀后感600字
讀了法布爾的《昆蟲記》,學到了很多關(guān)于昆蟲的知識,尤其對《昆蟲記》里的狼蛛印象深刻。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昆蟲記之蟋蟀讀后感6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guān)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620254昆蟲記之蟋蟀讀后感600字1
一個人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jīng)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一部皇皇巨著,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部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后還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對!這些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就是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
法國20世紀初的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經(jīng)這樣稱贊法布爾:“他觀察之熱情耐心、細致入微,令我欽佩,他的書堪稱藝術(shù)杰作?!笔前?只因為他觀察時的細心、他對昆蟲那不滅的的熱情,才會寫出這么一部皇皇巨著。著名作家巴金則曾這樣評價法布爾這部驚世之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p>
世界上第一本《昆蟲記》出版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那是一本集自然科學和人文關(guān)懷于一體的昆蟲百科全書。當時的《昆蟲記》全書共十卷,長達二三百萬字。在《昆蟲記》中作者將專業(yè)知識與人生感悟融于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的特征和日常生活習性的描述中體現(xiàn)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尊重。這本書一出版就立即成為了當時的暢銷書,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被人們冠以“昆蟲的史詩”之美稱,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界的荷馬”、“動物心理學的創(chuàng)導人”等桂冠,并因此書于19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我最欣賞的篇章是第二卷第五章的:綠色蟈蟈兒的故事。改篇章描述的是一種綠色的蟈蟈的特征與生活習性,寫的細致生動,還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等等的修辭手法。在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書上有一篇課文:《綠色蟈蟈》。它是《昆蟲記》中第二卷第五章的部分內(nèi)容。別人說:“課本上的內(nèi)容精簡易懂,讓讀者更能明白。與課本內(nèi)容相比,則顯得原文啰嗦復雜,內(nèi)容較為枯燥?!笨杉词惯@樣,我對原文的評價還是比對課文內(nèi)容的評價更勝一籌。已做精簡處理的改編文雖能更好地表現(xiàn)出綠色蟈蟈的“個性”可讓讀者從中體現(xiàn)出來的仍是一片死氣沉沉的文章。可原文不同,它雖然稍微啰嗦復雜,可它的形式像日記一樣,讀起來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當時那好奇的心……
《昆蟲記》是一個奇跡,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杰出的代表法布爾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
#816687昆蟲記之蟋蟀讀后感600字2
哇!自然界里有這么多昆蟲!它們包括了:蜘蛛、蟋蟀、蟬、螳螂、螢、黃蜂和松毛蟲呢!它們的名字有:塔藍圖拉毒蛛、虎紋園蛛、狼蛛等等……讀后就感覺來到了自然界!
書里主要講述了:天生的攀巖家、蟋蟀的住所、蟬和蟻、蟬的音樂、蟬的卵、螢的外科器具、黃蜂悲慘的結(jié)果……現(xiàn)在,《昆蟲記》就像一股風,帶領(lǐng)著我們,慢慢的向自然界飄去……
因為好奇,我和弟弟來到院子里,開始細心的尋找昆蟲。很快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條毛毛蟲,它身體上長滿了毛毛刺,它爬行的很慢,很有趣。接著我們又找到了許多蝸牛,蝸??偸菍⒆约旱纳眢w縮起來,像一個個小圓球,好玩極了。后來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蚯蚓、蜘蛛等……
《昆蟲記》讓我了解了美妙的自然界,了解了各種昆蟲的習性。媽媽說自然界里不僅有許許多多奇妙的昆蟲,還有各式各樣奇妙的植物、各種各樣奇妙的動物……如此可見,自然界真是有趣的非同一般!
#833099昆蟲記之蟋蟀讀后感600字3
輕輕合上《昆蟲記》,我卻仍然沉浸在法布爾引領(lǐng)我走進的昆蟲王國,一只只可愛的昆蟲仍在我的眼前嬉戲。是什么讓法布爾獲得許多名人的贊許?是什么讓他為我構(gòu)造出了一個如此活靈活現(xiàn)的昆蟲世界?難道僅僅是他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嗎?不,這里還包含著法布爾對科學的熱愛與執(zhí)著。 法布爾——這個人類杰出的代表,耗費其一生的光陰,就為了為這眾多平凡的自然界子民——昆蟲譜寫一部精彩的生命樂章。法布爾用他“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shù)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抒寫”,為我們締造了一個昆蟲的樂園。從字里行間我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法布爾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他相信科學、注重觀察和尊重真相的精神。頓時,有一種深深的敬仰之情從我的心底蔓延開來。
剛翻開這本書,我堅定地認為它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可讀著讀著,我就發(fā)覺這本書比無聊的小說有意義、有趣味多了。我尤其喜歡的是描寫螢火蟲的那部分:在螢的皮上有一種白顏色的涂料,形成了很細很細的粒形物質(zhì)。于是,光就從這個地方發(fā)出來。在這些物質(zhì)附近,還分布著一種非常奇特的器官,它們都有短干,上面還生長著很多細枝,這種枝干散布在發(fā)光物體的的上面,有時還深入其中。這是多么細致的描寫呀!此時,我仿佛看到了法布爾正在草叢中艱難地捕捉螢火蟲;此時,我仿佛看到了法布爾正坐在顯微鏡前仔細地觀察螢火蟲;此時,我仿佛看到了法布爾正在燈光下,認真地記著什么,臉上露出喜悅之情……
#582571昆蟲記之蟋蟀讀后感600字4
孰真孰假,孰是孰非?
——題記
夏日的蟬鳴,枯燥而乏味,為炎熱的夏天更添一分熱度,直燒得人心頭火四竄。
我是討厭蟬的,向來討厭的,常常拿起家中晾衣的竹竿對蟬趕盡殺絕,或是帶上父親和兄長,在不那么炎熱的傍晚,到林間捕蟬,捕到后放在盒子里,或是搖晃或是用手去戳,極盡殘忍。
后來會認點字了,就更討厭,可不是么,“如果你夏季唱歌,冬季便去跳舞吧。”書中便是如此說的,它大肆贊揚螞蟻的勤勞,貶低蟬的好逸惡勞和貪得無厭。
上了初中便搬家了,新家周圍少樹,自然少蟬,身居高層,聽不見蟬鳴,只有車輛的鳴笛聲和喇叭聲。一時間,竟無比地懷念,懷念那聒噪又貪婪的家伙。
偶然路過一棵樹,樹下草叢中突然發(fā)出銳利的鳴叫,后勁不足似的轉(zhuǎn)瞬即逝。被好奇心指引著,蹲下身扒開草叢,卻被眼前景象嚇得一抖——一只尚有半絲氣息的蟬,嘶嘶哀鳴著,周圍圍了一群螞蟻,它們井然有序地搬運著蟬的殘骸。算不得有多血腥,畢竟只有肢干而并無血跡,但蟬的哀鳴卻聽得人心底一陣發(fā)涼,那是絕望的歌聲,是哀樂。
后來再去看時,蟬早已被螞蟻肢解運走了。樹還是原來的樹,泥土還是原來的泥土,好像沒什么不同,又好像什么都不同了,于是無奈地感慨一聲,再走遠,
在長大些,便放棄了幼稚的動畫,拾起紀錄片,以上帝視角觀看動物世界,也著實有趣。影響最深的一次約摸也只是講蟬的那一集。它說,蟬在土下被掩埋數(shù)年之久,只為了幾個月的真情演唱和自由地翱翔。大約也是在那時,對蟬起了真正意義上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
這是蟬,真實的,鮮活的。它在地下陰暗的角落里被遺忘,然后在盛夏陽光的照耀下,毅然爬出地穴,在痛苦的蛻皮后于陽光之下曬干它的羽翅,驕矜地撲向藍天,接著開始放聲歌唱,嘹亮而真實。那是為了歌頌生命,為了歌頌愛情,歌頌陽光的火熱和月光的清冷,歌頌日出的溫暖和黃昏的幽寂。
直到看了法布爾的《昆蟲記》。當時老師說看出要做批注,那么我在蟬的篇章中所寫的批注怕是最多的了。
蟬,它驕傲又不自滿,它歌唱,不論旁人如何猜忌,它大口喝它的瓊漿玉露,也不管旁人腆著臉上前求一口水喝。人們說,蟬凍死于冬天的厚雪里,可最終,卻是死在了乞求水喝的螞蟻手上。它們踏著整齊的步伐,唱著我們聽不見的歌,回它們的洞穴里。
人世又何嘗不是如此?孰真孰假,孰是孰非?真相往往藏在腐爛的尸首背后,但在烈日的照耀下,尸骨會化為灰燼,唯真相永存。
#519085昆蟲記之蟋蟀讀后感600字5
近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致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于作者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后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盀槭椎哪菞l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zhì)”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致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里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致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F(xiàn)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思維方式比人還高,例如赤條蜂給卵留食物時,是把毛毛蟲弄得不能動,失去知覺,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給食物“免費”保鮮。又如舍腰鋒給卵捕蜘蛛時,是只捕小的,這樣每只就可以使小蟲只要一頓就可吃完,每頓就可吃到新鮮的,怎么樣?聰明吧!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fā)現(xiàn)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jīng)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后頂在頭上,搬回窩里,然后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F(xiàn)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后,我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