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其他范文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個人寫作 > 其他范文 > 長沙岳麓書院導游詞范文

    長沙岳麓書院導游詞范文

    | 雪桃

      好的導游詞可以讓游客對于當?shù)氐臍v史文化更加的了解。小編整理了相關(guān)的作文范文,快來看看吧。

      岳麓書院導游詞

      你好,每個人!歡迎來到千年大學岳麓書院。我很高興當導游。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地方是岳麓書院的前門。請?zhí)ь^看看,有一塊千年學院的牌匾。為什么岳麓書院被稱為千年書院?岳麓書院始建于宋太祖開封九年(公元976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故稱“千年書院”。它與江西白浪東書院、河南松陽隋陽書院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感受一下千年大學濃厚的文化氛圍。從岳麓書院的規(guī)劃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岳麓書院古建筑的布局是一個院落的形式,中心軸線對稱,更有深度。報告廳位于中軸線的中心,是整個書院的中心。書院的建筑主要有三種功能:講學、藏書和祭祀。這就是河西壇,古代人們花錢請神表演的地方。朱熹在岳麓山講學時,常常早起去岳麓山看日出。當他看到日出時,他拍手歡呼,“鶴壇,鶴壇”,意思是太陽升起來了。后來,張瓦建了一個叫河西壇的舞臺。沿著中軸線,我們來到了岳麓書院門口。請查。在大門上有一塊銘牌,上面寫著“岳麓書院”,這是宋真宗皇帝贈送的。

      岳麓山有許多歷史遺跡。山腳下是岳麓書院。它建于公元976年,有1000多年的歷史。南宋新儒學學者朱熹談到了在這里學習。青峰峽是岳麓書院后面一處幽雅的峽谷。一個清晰的春天。西湖綠樹成蔭。著名的愛情后期館就在青峰峽。這座亭子最初叫“愛情峰亭”。周圍是楓樹,景色很美。清朝著名詩人袁枚來這里參觀。據(jù)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晚在楓林坐,二月花寒葉紅》所述,“愛晚亭”改名為“愛晚亭”。

      岳麓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約958年)和其他兩個和尚。北宋開封九年(976年),潭州知事朱冬以僧人為基礎(chǔ)創(chuàng)辦了岳麓書院。后經(jīng)宋、元、明、清三朝,1903年改為湖南大學,后相繼改為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工業(yè)大學。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學。經(jīng)過幾千年的不斷傳唱,它被稱為“千年大學”。

      岳麓書院自創(chuàng)辦以來,以辦學、傳播學術(shù)文化而著稱。北宋的真宗皇帝召見了這座山的龍州風格,并頒發(fā)了書籍。書院的名稱開始為世人所知,并享有“瀟湘竹絲”的美譽。南宋張式主教朱熹曾兩度講學。在明代后期,纂修明朝皇帝授予一個諺語“尊重”,王xm的思想學習和Donglin學校傳播和交換,王夫之,明清時期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研究,和清代康熙和乾隆授予“學習自然天堂”和“Daonan鄭麥”。

      岳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F(xiàn)存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時期的遺跡。主要建筑有頭門、二門、報告廳、半學齋、交齋、百泉軒、玉樹樓、響水經(jīng)堂、孔廟等,分為講堂、藏書、祭祀三部分。各個部分相互連接,融為一體,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瑰麗景象。

      除了建筑遺跡,岳麓書院也以保存大量的碑刻和斑塊,如唐代“廬山寺石碑”,“岳麓書院”石碑研討會”宋Zhenzong明代書法”Chengzi Si甄石碑”,帝國石碑“學大邢田”在清代,“南鄭”清代,朱熹的“忠誠,孝順和完整性石碑”在清朝,歐陽正煥在王文清岳麓書院的《齊嚴肅碑》等。

      岳麓書院導游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長沙的岳麓書院參觀游覽。

      岳麓書院坐落在風景勝地岳麓山清風峽口,在岳麓書院的前門上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是根據(jù)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的字鐫刻而成的。為什么說岳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呢?因為岳麓書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創(chuàng)建于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歷經(jīng)千載,辦學不已,所以有“千年學府”的美稱。岳麓書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經(jīng)世濟民的人才,是湖湘學派、宋明理學的發(fā)源地。它在歷史上幾度輝煌,受到皇室重視,成為中國古代一所頗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及睢陽書院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從前門走進來,可以看到赫曦臺,這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臺。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岳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后來張拭就在這里修了一個臺,取名“赫曦臺”。

      大家來看一看這臺中屏風上繪著的岳麓書院平面圖。岳麓書院占地25000多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著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在中軸線的西邊建筑有供讀書之用的教書齋和供休息賞玩的園林碑廊;在中軸線的東面建有供學子食宿的半學齋和奉祀古圣先賢的文廟祠堂。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講堂。在公元976年疏遠初創(chuàng)之時即有“講堂五間”,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后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石刻,所以又稱“忠孝廉節(jié)堂”,大家看到的是清朝重修后遺留下來的建筑。

      請大家抬頭看看這快“學達性天”匾,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這里說的性是指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這塊匾是康熙皇帝對岳麓書院理學教育的表彰。那么有朋友會提出一個問題了,“理學是什么呢?”對了,這位朋友說對了,理學是儒家學說發(fā)展演變到宋朝時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fā)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二程兄弟為了把理學發(fā)揚光大,在洛陽社壇講學,一時門庭若市。當時有個南方學者叫楊時專程前往求學,時值隆冬,大雪分飛,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就恭敬地站在房檐下,直到老師醒了,他才執(zhí)經(jīng)問教,而屋外雪地里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程頤目送并且非常高興地說:“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應(yīng)謙虛謹慎,勤奮好學,而且是理學南傳的一個標志。從那時起,理學通過楊時傳到江南,并發(fā)展為“湖湘學”等多種學派。所以后來乾隆皇帝御賜“道南正脈”匾懸掛于此,用來表達岳麓書院是理學的正宗之傳。

      通過參觀這兩塊御賜匾額,進一步了解了岳麓書院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其實在晚唐以后,雖然書院日益成為有別于官學的一種教育機構(gòu),但其辦學的規(guī)模、層次不盡一致,同樣都叫書院,有的僅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甚至學前班,而岳麓書院是高層次的書院,它的講學者多為全國名流大師,而學生也要經(jīng)過考試和推薦才能選拔入學,像“千年學府”、“四大書院”之類美譽,對于岳麓書院來說實在是當之無愧的。要知道,岳麓書院比法國的巴黎大學早200多年,比英國的牛津大學也要早300年呢。

      好,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講堂中間,老師授課的講壇上會擺設(shè)兩張椅子,而不是今天的一張椅子?請大家動動腦筋,猜猜看。

      參觀完御書樓之后,沿回廊右轉(zhuǎn),發(fā)現(xiàn)在草木掩映之中有一片青墻黑瓦的小院落,這里是奉祀理學大師及岳麓書院培養(yǎng)的部分高足生徒的祠堂,大家看見的船山祠是紀念著名的學術(shù)大師、思想家王夫之老先生的,他與黃宗羲、顧炎武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家。王夫之不到20歲就進岳麓書院讀書,深受當時山長吳道行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學風影響,他后來結(jié)社著書,評議朝政,又在衡陽揭竿起義,舉兵抗清,直至晚年以筆竿為武器,潛心著述,無一不是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

      岳麓書院之所以人才輩出,湖南之所以人才輩出,都與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的自相影響密切相關(guān),也都是“經(jīng)世致用”四個字的最好體現(xiàn)。一個人要想有經(jīng)天緯地之材,救濟萬民之心,則必須要在少年時刻苦攻讀,完善自我。岳麓書院內(nèi)廣種桑樹,就是提醒每一位學子都要像春蠶一樣埋頭苦學,終生不輟;講堂四壁上石刻的院規(guī)就是要規(guī)范每一位學子的思想、品格乃至言行舉止;書院內(nèi)“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匾額也是在告誡每一位學子都要牢記儒家傳統(tǒng)中虛懷若谷、嚴謹治學的優(yōu)良風尚。但埋頭苦讀、修身養(yǎng)性就算是人才了嗎?不是,人才不是知識和道德的容器,他必須具有胸懷萬民之心,回報社會之志,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教育原則就是要求每一位學生將知識取之于書,用之于民,只有那濟世救國、奮不顧身的學生才能在岳麓書院永遠受到尊重和懷念。

      正因為岳麓書院本著“經(jīng)世致用”的教育原則,千百年來,它為社會、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值得永遠緬懷的精英。如抗金名將游九功,改革先驅(qū)陶澍、魏源,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民族英雄”左宗棠,直至后來的譚嗣同、楊昌濟、蔡鍔、陳天華、毛澤東、劉少奇等三湘俊杰,無一不是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精神的偉大實踐者。

      大家在游覽過程中,想必已經(jīng)看到了我們湖南的改革日漸深入,長沙的城市建設(shè)日新月異,這何嘗又不是“經(jīng)世致用”的最好體現(xiàn)呢!岳麓書院辟出這樣一片寧靜的院落,供奉理學大師和“經(jīng)世致用”的圣賢,以便后人瞻仰,實在是要告訴每一位參觀者,經(jīng)世致用,回報社會,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可喜可賀的是,“經(jīng)世致用”已被市政府定為我們長沙精神的組成部分,這既是對我們長沙人民過去貢獻的一個總結(jié)和肯定,又將更加旗幟鮮明地指導我們每個市民努力參加到改革的大潮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中去。想必大家參觀到這里,已經(jīng)體會到了岳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真正魅力之所在了吧!

      參觀完祠堂、文廟之后,來到今天要參觀的岳麓書院的最后一個部分--百泉軒園林。

      百泉軒在宋代的時候,它是山長居住地,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是吃飯睡覺都舍不得離開這里。為什么呢?因為在百泉軒前面有一座優(yōu)美園林,每當傍晚來臨,山林幽靜,飛鳥歸巢的時候有山泉從山上潺潺地流下來,給人一種“空齋夜聽三更雨,澆風騰萬成聲”的感覺.推開門,漫步于園林之中,紫薇、芙蓉和園內(nèi)各種山花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芬芳,忍不住坐下來,抬頭望明月,更會發(fā)出一種“對景流連情最遠,許誰探取眼前春”的惆悵。不知不覺就度過了如詩似畫的一夜。清晨來臨,呼吸一口衡岳湘水的清新空氣,披著朝陽從這里沿曲徑拾級而上,可以到達著名的愛晚亭,在麓山寺的晨鐘聲中,可以縱情舒展身體,也可以踱步呤誦古詩?;貋砗?,在碧綠的池沼前面,欣賞一下迎帶風露的荷花和魚翔淺底的佳境,是不是有一種“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覺?好了,各位朋友,欣賞到這里,一定會認為岳麓書院的讀書治學的最好學府。但這一名勝古跡在抗日戰(zhàn)爭和十年動亂中屢遭浩劫而變得殘破不堪。從1981年至1993年,省政府和湖南大學耗資500萬元對舊建筑進行修復,才讓大家能看到現(xiàn)在這一名山壇席的古跡新貌.穿過園林,可以看到和百泉軒南北對望的還有一排廳臺走廊,這一八角亭里保存的是著名的唐碑--北海三絕碑.它是由唐代北海太守李邕撰寫的記敘有關(guān)麓山寺沿革和歷代禪師傳法的情況,文辭、書法、刻工之精,堪稱“三絕”。岳麓山是集儒、釋、道于一體的名山,而岳麓書院所倡導的理學亦是儒家學派和佛道兩種宗教的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在這一秀美園林里再次得到體現(xiàn)。

      從麓山寺的碑亭過來是時務(wù)軒,不由自主地想起了100年前那次悲壯慘烈的維新變法運動。當時的維新壯士熊希齡、梁啟超在長沙創(chuàng)辦“時務(wù)學堂”,宣傳變法理論和民權(quán)平等學說,反對封建專制。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等“七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梁啟超潛往日本,時務(wù)學堂幾經(jīng)變遷后并入岳麓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后來梁啟超再往長沙參觀“時務(wù)學堂”舊址等墨跡。1994年,政府將梁氏手跡刻碑,并在此建軒,又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匾額"時務(wù)軒",這再次體現(xiàn)了岳麓書院對經(jīng)世致用的仁人志士的最高禮遇.

      岳麓書院的參觀就要結(jié)束了,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噢!對了,中間提了一個問題,在講堂的講臺上為什么放了兩把椅子,答案是這樣的:古時候講課一般有兩個老師,一個老師負責講述儒家的典籍、孔孟的學說,而另一個教師則負責對他所講的深奧難辨之處進行解釋。講解講解就是這個意思。當然也有人說當年朱熹和張栻兩人曾在此一起講學,并互相辯論,所以擺兩把椅子讓兩位大師平起平坐。大家認為哪種說法更正確呢?

      岳麓書院導游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參觀游覽,很高興能夠作為這次游覽的導游。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地方就是岳麓書院的前門了,請大家抬頭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么岳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啊,岳麓書院從潭州太守朱洞創(chuàng)建于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它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睢陽書院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來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從岳麓書院的這幅片平面圖上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岳麓書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其中講堂是位于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書院的建筑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和祭祀。這里是赫曦臺,赫曦臺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臺,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起來到岳麓山上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轟轟的太陽升起來了,后來張拭就修了一個臺,取名“赫曦臺”。沿著中軸線我們來到了岳麓書院的大門,請大家抬頭看一下,大門上“岳麓書院”這塊匾,這就是宋真宗御賜的,請大家再看一下兩邊的對聯(lián),“唯楚有才,于斯為盛”。上聯(lián)為楚有才是出自左傳,下聯(lián)于斯為盛是出自論語,那么這一幅對聯(lián)也就道出了岳麓書院作為天下第一輝煌的英才薈萃之地的歷史史實。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講堂,講堂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后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所以又稱“忠孝廉節(jié)堂”。講堂內(nèi)共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這是民國初期湖南公專校長賓步誠所撰寫的。毛澤東青年時曾入居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fā)展了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使實事求是成為了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大家再過來看一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這就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指的是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同時告訴人們在這里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yǎng),達到天人合一的學問的最高境界。最里面的這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岳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功績所賜的,其意思是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朱章“湖湘學”是理學向南傳播的正統(tǒng),匾為原物,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學,說了那么多,大家可能會問,什么是理學呢?理學就是儒家學說發(fā)展到宋朝時的一種稱法。理學。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fā)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一米的長方形講壇,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了二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拭和朱熹這來兩位大師而設(shè)的,當年二位匯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shù)達數(shù)千,可見當時朱張倆人當時名聲之大,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

      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是書院作為藏書功能的部分“御書樓”。這是書院里藏書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圖書館。

      好了,我們今天的游覽也要結(jié)束了,經(jīng)過今天的參觀相信大家對岳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歷史和文化已經(jīng)有了一個大致了解,謝謝大家!

      岳麓書院導游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古城長沙的岳麓書院參觀游覽。

      岳麓書院坐落在風景勝地岳麓山清風峽口,在岳麓書院的前門上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是根據(jù)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的字鐫刻而成的。為什么說岳麓書院是“千年學府”呢?因為岳麓書院由潭州太守朱洞創(chuàng)建于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1027年了,它歷經(jīng)千載,辦學不已,所以有“千年學府”的美稱。岳麓書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經(jīng)世濟民的人才,是湖湘學派、宋明理學的發(fā)源地。它在歷史上幾度輝煌,受到皇室重視,成為中國古代一所頗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與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嵩陽書院及睢陽書院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從前門走進來,可以看到赫曦臺,這是古時候酬神演戲的舞臺。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岳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后來張拭就在這里修了一個臺,取名“赫曦臺”。

      大家來看一看這臺中屏風上繪著的岳麓書院平面圖。岳麓書院占地25000多平方米,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排列著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在中軸線的西邊建筑有供讀書之用的教書齋和供休息賞玩的園林碑廊;在中軸線的東面建有供學子食宿的半學齋和奉祀古圣先賢的文廟祠堂。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講堂。在公元976年疏遠初創(chuàng)之時即有“講堂五間”,是講學的中心場所,后來因為朱熹寫了“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石刻,所以又稱“忠孝廉節(jié)堂”,大家看到的是清朝重修后遺留下來的建筑。

      請大家抬頭看看這快“學達性天”匾,這是康熙皇帝御賜的,這里說的性是指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這塊匾是康熙皇帝對岳麓書院理學教育的表彰。那么有朋友會提出一個問題了,“理學是什么呢?”對了,這位朋友說對了,理學是儒家學說發(fā)展演變到宋朝時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fā)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二程兄弟為了把理學發(fā)揚光大,在洛陽社壇講學,一時門庭若市。當時有個南方學者叫楊時專程前往求學,時值隆冬,大雪分飛,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就恭敬地站在房檐下,直到老師醒了,他才執(zhí)經(jīng)問教,而屋外雪地里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程頤目送并且非常高興地說:“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應(yīng)謙虛謹慎,勤奮好學,而且是理學南傳的一個標志。從那時起,理學通過楊時傳到江南,并發(fā)展為“湖湘學”等多種學派。所以后來乾隆皇帝御賜“道南正脈”匾懸掛于此,用來表達岳麓書院是理學的正宗之傳。

      通過參觀這兩塊御賜匾額,進一步了解了岳麓書院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其實在晚唐以后,雖然書院日益成為有別于官學的一種教育機構(gòu),但其辦學的規(guī)模、層次不盡一致,同樣都叫書院,有的僅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甚至學前班,而岳麓書院是高層次的書院,它的講學者多為全國名流大師,而學生也要經(jīng)過考試和推薦才能選拔入學,像“千年學府”、“四大書院”之類美譽,對于岳麓書院來說實在是當之無愧的。要知道,岳麓書院比法國的巴黎大學早200多年,比英國的牛津大學也要早300年呢。

      好,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在講堂中間,老師授課的講壇上會擺設(shè)兩張椅子,而不是今天的一張椅子?請大家動動腦筋,猜猜看。

      參觀完御書樓之后,沿回廊右轉(zhuǎn),發(fā)現(xiàn)在草木掩映之中有一片青墻黑瓦的小院落,這里是奉祀理學大師及岳麓書院培養(yǎng)的部分高足生徒的祠堂,大家看見的船山祠是紀念著名的學術(shù)大師、思想家王夫之老先生的,他與黃宗羲、顧炎武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家。王夫之不到20歲就進岳麓書院讀書,深受當時山長吳道行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學風影響,他后來結(jié)社著書,評議朝政,又在衡陽揭竿起義,舉兵抗清,直至晚年以筆竿為武器,潛心著述,無一不是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

      岳麓書院之所以人才輩出,湖南之所以人才輩出,都與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的自相影響密切相關(guān),也都是“經(jīng)世致用”四個字的最好體現(xiàn)。一個人要想有經(jīng)天緯地之材,救濟萬民之心,則必須要在少年時刻苦攻讀,完善自我。岳麓書院內(nèi)廣種桑樹,就是提醒每一位學子都要像春蠶一樣埋頭苦學,終生不輟;講堂四壁上石刻的院規(guī)就是要規(guī)范每一位學子的思想、品格乃至言行舉止;書院內(nèi)“實事求是”,“道南正脈”等匾額也是在告誡每一位學子都要牢記儒家傳統(tǒng)中虛懷若谷、嚴謹治學的優(yōu)良風尚。但埋頭苦讀、修身養(yǎng)性就算是人才了嗎?不是,人才不是知識和道德的容器,他必須具有胸懷萬民之心,回報社會之志,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教育原則就是要求每一位學生將知識取之于書,用之于民,只有那濟世救國、奮不顧身的學生才能在岳麓書院永遠受到尊重和懷念。

      正因為岳麓書院本著“經(jīng)世致用”的教育原則,千百年來,它為社會、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值得永遠緬懷的精英。如抗金名將游九功,改革先驅(qū)陶澍、魏源,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民族英雄”左宗棠,直至后來的譚嗣同、楊昌濟、蔡鍔、陳天華、毛澤東、劉少奇等三湘俊杰,無一不是岳麓書院“經(jīng)世致用”精神的偉大實踐者。

      大家在游覽過程中,想必已經(jīng)看到了我們湖南的改革日漸深入,長沙的城市建設(shè)日新月異,這何嘗又不是“經(jīng)世致用”的最好體現(xiàn)呢!岳麓書院辟出這樣一片寧靜的院落,供奉理學大師和“經(jīng)世致用”的圣賢,以便后人瞻仰,實在是要告訴每一位參觀者,經(jīng)世致用,回報社會,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可喜可賀的是,“經(jīng)世致用”已被市政府定為我們長沙精神的組成部分,這既是對我們長沙人民過去貢獻的一個總結(jié)和肯定,又將更加旗幟鮮明地指導我們每個市民努力參加到改革的大潮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中去。想必大家參觀到這里,已經(jīng)體會到了岳麓書院這一千年學府的真正魅力之所在了吧!

      參觀完祠堂、文廟之后,來到今天要參觀的岳麓書院的最后一個部分——百泉軒園林。

      百泉軒在宋代的時候,它是山長居住地,當年朱熹和當時的山長張栻就曾在此“晝而燕坐,夜而棲宿”,意思是吃飯睡覺都舍不得離開這里。為什么呢?因為在百泉軒前面有一座優(yōu)美園林,每當傍晚來臨,山林幽靜,飛鳥歸巢的時候有山泉從山上潺潺地流下來,給人一種“空齋夜聽三更雨,澆風騰萬成聲”的感覺。推開門,漫步于園林之中,紫薇、芙蓉和園內(nèi)各種山花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芬芳,忍不住坐下來,抬頭望明月,更會發(fā)出一種“對景流連情最遠,許誰探取眼前春”的惆悵。不知不覺就度過了如詩似畫的一夜。清晨來臨,呼吸一口衡岳湘水的清新空氣,披著朝陽從這里沿曲徑拾級而上,可以到達著名的愛晚亭,在麓山寺的晨鐘聲中,可以縱情舒展身體,也可以踱步呤誦古詩?;貋砗螅诒叹G的池沼前面,欣賞一下迎帶風露的荷花和魚翔淺底的佳境,是不是有一種“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覺?好了,各位朋友,欣賞到這里,一定會認為岳麓書院的讀書治學的最好學府。但這一名勝古跡在抗日戰(zhàn)爭和十年動亂中屢遭浩劫而變得殘破不堪。從1981年至1993年,省政府和湖南大學耗資500萬元對舊建筑進行修復,才讓大家能看到現(xiàn)在這一名山壇席的古跡新貌。穿過園林,可以看到和百泉軒南北對望的還有一排廳臺走廊,這一八角亭里保存的是著名的唐碑——北海三絕碑。它是由唐代北海太守李邕撰寫的記敘有關(guān)麓山寺沿革和歷代禪師傳法的情況,文辭、書法、刻工之精,堪稱“三絕”。岳麓山是集儒、釋、道于一體的名山,而岳麓書院所倡導的理學亦是儒家學派和佛道兩種宗教的融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在這一秀美園林里再次得到體現(xiàn)。

      從麓山寺的碑亭過來是時務(wù)軒,不由自主地想起了100年前那次悲壯慘烈的維新變法運動。當時的維新壯士熊希齡、梁啟超在長沙創(chuàng)辦“時務(wù)學堂”,宣傳變法理論和民權(quán)平等學說,反對封建專制。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等“七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梁啟超潛往日本,時務(wù)學堂幾經(jīng)變遷后并入岳麓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后來梁啟超再往長沙參觀“時務(wù)學堂”舊址等墨跡。1994年,政府將梁氏手跡刻碑,并在此建軒,又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匾額"時務(wù)軒",這再次體現(xiàn)了岳麓書院對經(jīng)世致用的仁人志士的最高禮遇。

      岳麓書院的參觀就要結(jié)束了,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嗎?噢!對了,中間提了一個問題,在講堂的講臺上為什么放了兩把椅子,答案是這樣的:古時候講課一般有兩個老師,一個老師負責講述儒家的典籍、孔孟的學說,而另一個教師則負責對他所講的深奧難辨之處進行解釋。講解講解就是這個意思。當然也有人說當年朱熹和張栻兩人曾在此一起講學,并互相辯論,所以擺兩把椅子讓兩位大師平起平坐。大家認為哪種說法更正確呢?

      岳麓書院導游詞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您們來到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參加游覽,我非常榮幸能夠作為大家這次游覽的導游。我將盡力使大家通過的講解,對岳麓書院的歷史、書院的文化內(nèi)涵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提寶貴的意見。

      (岳麓書院大門口)

      岳麓書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風峽口,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這個位置主是岳麓書院的前門口了。請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塊“千年學府”的匾,為什么岳麓書院有“千年學府”之稱呢?原來,岳麓書院從潭州(現(xiàn)在的長沙)太守朱洞創(chuàng)建于宋太祖開寶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經(jīng)來1027年的歷史了,所以有千年學府之稱。上面大家所見到的這塊匾是1986年岳麓書院舉行1010周年慶典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給岳麓書院的,這四個字是根據(jù)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字鐫刻而成的。

      經(jīng)過一千多年歷史的發(fā)展,沉積在岳麓書院各種建筑之上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使得今天的岳麓書院更加充滿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吧!

      (岳麓書院平面示意圖前)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岳麓書院的平面圖,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岳麓書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筑有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這些建筑都位于中軸線上,其中講堂是位于中軸線的中心,也是整個書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軸線的兩側(cè)主要是齋舍和祭祀的專用實祠堂,這種布局體現(xiàn)我國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guān)系。

      書院的建筑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功能:講學、藏書、祭祀,此外還有活動區(qū)和生活區(qū),下面我們將按照書院的布局按順序游覽,我們講解的重點放在赫曦臺、講堂及御書樓等處。

      (赫曦臺上,“壽”、“佛”字前)

      我們現(xiàn)在所站的這個地方便是赫曦臺了。“赫曦”的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當年,朱熹應(yīng)著名的理學大師張栻的邀請,千里迢迢的從福建省的崇安來到長沙岳麓書院講學,在長沙停留了兩個多月,清晨的時候,朱熹常常和張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頂看日出,每當見到旭日騰空,霞光萬丈,山川市井,萬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陽中的時候,便激動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將他們觀日出的這個地方定名為“赫曦”,后來,張栻便在此修筑發(fā)一個戲臺,名為“赫曦臺”以示紀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經(jīng)注意到了赫曦臺內(nèi)壁兩側(cè)的兩個大字:“壽”、“佛”?關(guān)于這“壽”和“佛”這兩個字還有一個傳說。

      在唐代,每年的鄉(xiāng)舉考試后,放榜的第二天,州縣的長官都要為得中的舉子舉行宴會 ,名為鹿鳴宴,因為在宴會上要歌唱《詩經(jīng)•小雅•鹿鳴》而得名,這一傳統(tǒng)一直沿襲到了明清;重返鹿鳴會,是指參加鹿鳴會的舉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夠重返鹿鳴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書院的歷史上,以山長的身份重返鹿鳴宴的,羅典是第一人,這個傳說便發(fā)生在羅典重返鹿鳴宴的這一天。

      這一天,書院格外熱鬧,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前來道賀,并且吟詩作賦一顯自己的才華。正當大家正在樂著的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老道想進來 ,守門的人攔也攔不住,老道來到廳堂,向羅典打了一揖首,說道:“眾位施主,貧道也來湊熱鬧”。眾人見他這模樣,都看不起他,想戲弄他一下,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老道聽了,知道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瞅準赫曦臺上的一面白墻,刷!刷!就是兩筆,寫下了一個丈余高的“壽”字。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當回過神來的時候,老道已不知所蹤了。再看這字,健筆如飛、力透骨肌,知道這定非凡人所能為,羅典后悔不已,托人四處去尋找這老道士的下落,但還是無法找到。為了彌補過失,同時也為了對稱,羅典便親自在對面的白墻上補寫了一個“福”字,是一筆寫成的,但這個福字的筆力就無法與“壽”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這個“壽”字有點像什么?是不是有點像龍蛇纏繞在一起,不是“藏龍”的意思嗎?而那個“福”字則有點像猛虎下山,意為“臥虎”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著岳麓書院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請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臺的全貌。赫曦臺在古代實際上是一具戲臺,現(xiàn)在臺前臺后的壁檐上,還有不少戲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別致、形態(tài)自如,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欣賞價值。赫曦臺同時也是清代書院學子們進行課余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看來,古代的學生也不像我們想象中的只會搖頭晃腦苦讀詩書,而不懂得娛樂。

      (大 門)

      沿著中軸線,我們便來到了岳麓書院的大門,原先的大門在江濱牌樓路一帶的,舊稱“中門”,現(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大門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jié)構(gòu),五間硬山頂。

      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真宗執(zhí)政以前的幾十年間,由于國家動蕩不安,所以官府無暇去興辦學校,所有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宋真宗執(zhí)政以后,國家比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說岳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說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于世,于是便召見了周式并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系著岳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就親賜了“岳麓書院”四字及經(jīng)書等物,岳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求學者絡(luò)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家請?zhí)ь^看一下大門上面的匾,“岳麓書院”原匾在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機飛機所炸,現(xiàn)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復制的。

    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