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的例子500字左右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事求是的例子,歡迎閱讀。
實事求是的例子(一):
實事求是的名人例子:愛因斯坦的認錯
世界級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直為他“—生最大錯事”而愧疚。愛因斯坦究竟做錯了什么事?
1917年,也就是他創(chuàng)立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為了解釋宇宙的穩(wěn)恒態(tài)性問題,愛因斯坦和荷蘭物理學家德西特各自獨立進行此項工作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引力場方程的宇宙解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也就是說宇宙要么膨脹,要么收縮。由于物理直覺上的偏見和數(shù)學運算上的失誤,愛因斯坦決不放棄靜態(tài)宇宙的概念,為求得—個靜態(tài)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進—個“宇宙項”。這個結論在當時既貼合宇宙學原理,又貼合已知的觀測事實。然而,1922年,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求出了這個方程的另—個動態(tài)解;1927年比利時學者勒梅特也獨立求得同—解。從數(shù)學角度證明,宇宙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均勻地膨脹或收縮著。然而,愛因斯坦仍然不肯理解這個結果,堅持他的靜態(tài)宇宙模型觀。
兩年后,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jù)遠距星云的觀測,發(fā)現(xiàn)遠距恒星發(fā)出的光譜線有紅移現(xiàn)象,離地球越遠的恒星光譜線紅移越大。這說明恒星在遠離地球而去。哈勃的發(fā)現(xiàn)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動態(tài)宇宙模型,也改變了愛因斯坦對宇宙的看法。愛因斯坦把堅持靜態(tài)宇宙模型的失誤稱為他“—生中最大的錯事”,并收回了對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評。
之后,在他70歲生日之時,還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沒有—個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般是正確的。”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他在1917年的這次失誤。
—位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能勇于承認自己的失誤,謙虛地回顧自己已被世人承認和稱頌的成就,說明了愛因斯坦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坦蕩胸懷。這也正是愛因斯坦能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實事求是的例子(二):
鄧小平爺爺實事求是小故事
白貓與黑貓
鄧小平家中掛著一幅《雙貓圖》。圖中的一只貓渾身雪白,絨毛輕柔;另一只貓烏黑透亮。《雙貓圖》的上方,是幾行遒勁有力的題詞:“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這幅圖是人稱“江南貓王”的老畫家陳蓮濤特意為鄧小平畫的。
“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這是鄧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鄧小平安邦治國的一個重要觀點。“貓論”言簡意賅,卻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形式務必反映資料,手段務必服從目的,這個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貫穿于鄧小平的治國謀略和社會主義建設思想的各個方面。
在“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搞社會主義,首先要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在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道路上,鄧小平強調各個國家都應當根據(jù)自己的特點,自己國家的狀況,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鄧小平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jīng)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實事求是的例子(三):
實事求是的名人例子:徐悲鴻承認畫鴨筆誤
徐悲鴻早年留學法國,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尤其精于素描。對于中國畫,他是主張改革的:“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中西技法的融合,構成了他的前無古人的現(xiàn)實主義畫風。
聽某老人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對畫評議,一鄉(xiāng)下土老倌忽然上前對他說:“先生,你這幅畫里的鴨子畫錯了,你畫的是麻鴨,麻鴨尾巴哪有恁(這樣)長的”眾人一看,原先是徐氏新作“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內中有麻鴨尾羽卷曲如環(huán)。鄉(xiāng)人說雄鴨羽毛鮮艷,尾巴卷曲是有的;麻鴨雌性羽毛麻褐色尾短,畫錯了。
徐氏承認疏于寫生,深深致謝而退。
實事求是的例子(四):
在盛行“浮夸風”的年代,彭德懷不相信能夠畝產(chǎn)幾千斤。于是,他親自種了一分試驗地。他精心播種、澆水、施肥、除草,直到收割。他將收獲的小麥一過秤,共90來斤,他對眾人說:“就算我照料不好,翻一倍,畝產(chǎn)200斤,頂天了,絕對不可能到達幾千斤!”我們的革命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實事求是”做了最好的注腳。
實事求是的例子(五):
16世紀,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沖破《地球中心論》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太陽中心論》。在當時,天主教會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誰違背了教會的意志,誰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哥白尼只好在教會的迫害下長期流落他鄉(xiāng),但他仍堅持真理,畢生不悔。
實事求是的例子(六):
實事求是的名人例子:孔子改錯詩的故事
一天。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shù)氐囊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應對著大海,是老漁翁平常歇腳的地方??鬃佑X得洞里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fā),吟成一聯(lián):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shù)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適宜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shù)也數(shù)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翁說:“哎哎,圣人作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圣人有圣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樣打法,你們會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著子路的窘態(tài),也不答活,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wǎng),打起魚來。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圣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fā)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于是把門生招攏在一齊,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褐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
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
圣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