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的生平和文學(xué)常識,崔顥的代表作有什么
推薦文章
崔顥是什么朝代的
崔顥河南開封人士,唐開元、天寶年間的進士,當(dāng)時與崔顥同名的有王昌齡、高適、孟浩然等。
順便提一下李白,李白在天寶初期名動長安,所以此時的李白還沒有出名。當(dāng)時的皇帝是唐玄宗,唐朝向來崇尚文學(xué),所以許多有名的文人都在朝中做官,有的是靠推薦,有的是考科舉。崔顥文筆非常優(yōu)美,深受追捧。但是崔顥為人放蕩不羈,喜歡賭博,并且嗜酒如命。這在當(dāng)時非常流行,文人聚首,往往不醉不歸,其實也無可厚非。
最令人厭惡的是崔顥喜新厭舊,娶妻子總要挑選美貌如花,等到厭倦后就拋棄,或者休掉,做法比較絕情,通常不滿意妻子,很多人的做法是納妾。唐朝女人地位比較特殊,導(dǎo)致男人先休妻再娶,大概怕以后家里鬧開了鍋,況且崔顥為人既然薄幸,難免有攀龍附鳳的想法,這些因為手頭資料有限,所以只是推測,就這樣崔顥接連娶了四五次妻子,樂此不疲。
崔顥剛剛嶄露頭腳時候,李邕聽說他的名聲,很想會會這個才子。李邕此時在朝中擔(dān)任戶部郎中,李邕年少出名,在官場中混了許多年,曾經(jīng)侍奉過的皇帝有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唐玄宗初期唐朝依然處于盛世,文人普遍文風(fēng)奢華與浮躁,年輕的崔顥自然不能脫離這種文風(fēng)。李邕既然重視他,他應(yīng)該寫一些關(guān)乎民生的詩詞來獲得賞識,結(jié)果崔顥太過于單純,獻上一首春閨詩如下:
崔顥《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復(fù)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
李邕看到后勃然大怒,直呼:“小子無禮。”況且李邕經(jīng)過幾次沉浮,隱隱暗合詩中歌女所遭受的境遇。唐朝懷才不遇者多以描寫歌女生活來抒情,首先崔顥獻詩題材不對,并且想靠這樣的春閨詩詞入仕,李邕當(dāng)然理解為此人太過輕浮,李邕看到“十五嫁王昌“這句,一怒之下?lián)]袖而去。崔顥為他的魯莽付出了代價,后崔顥遭遇許多挫折后,晚年游歷各地,到了武漢黃鶴樓這里遠眺,寫下震驚千古的佳作。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晚年的崔顥詩詞風(fēng)格不再像年青時候那樣浮華,多雄渾豪放,雖然脫離不了一些脂粉氣息,但一首黃鶴樓足以讓崔顥名揚千古。崔顥依靠文采也混得個一官半職,晚年任尚書司勛員外郎,以他的名氣來講確實有點委屈,但比與他當(dāng)時齊名的王昌齡來說已經(jīng)幸運許多,王昌齡被貶后死于刺史閭丘曉之手。王昌齡死后,張鎬替王昌齡報仇,閭丘曉饒命時求道:“我家里還有親人需要贍養(yǎng),請饒命?!睆堟€怒道:“那么王昌齡的親人誰來奉養(yǎng)?!?/p>
崔顥獻給李邕這首詩詞或許是哀悼王昌齡之作,所以崔顥頗受人尊敬。李邕或者對崔顥之意沒有理解,或者對王昌齡的死根本不抱同情,后李邕被彈劾致死,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崔顥那首黃鶴樓被奉為千古第一律,的確是名至實歸。
崔顥是什么朝代的人
崔顥(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 ,出身“博陵崔氏”,唐朝著名詩人,儒客名家,曾擔(dān)任許州扶溝縣尉,官位一直不顯? ,后游歷天下,天寶九載前后曾任監(jiān)察御史? ,官至司勛員外郎,天寶十三載卒
所以? ?崔顥? 是 唐代 人
誰能告訴我詩人崔顥的時代歷史政治背景,崔顥的個人背景,及當(dāng)時他寫這首詩的心情?
崔顥(?~754)
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后期曾出使河?xùn)|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卿、司勛員外郎等職。
殷□《河岳英靈集》說:“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fēng)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爆F(xiàn)存崔顥的作品,有幾篇艷體詩,色澤浮艷,內(nèi)容輕佻,可能是他年輕時所作。后來他從軍邊塞,詩風(fēng)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了“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如寫少年將士的“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古游俠呈軍中諸將》);寫邊地風(fēng)光的“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雁門胡人歌》),都是名作。他的《長干曲》五絕四首,用問答體寫南方水鄉(xiāng)民間男女戀情,富有民歌風(fēng)味。他最有名的詩篇是七律《黃鶴樓》,傳說李白讀了后大為佩服,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唐詩紀(jì)事》)。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崔顥(約704-754)是盛唐的一位重要詩人,也是軍旅詩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他的名聲傳揚之廣遠和壯闊更在于他的那首《黃鶴樓》詩,傳說詩仙李白對其是十分的贊賞和佩服。崔顥的生平事跡是收在兩《唐書》的文藝傳內(nèi),比較的簡短,兩廂合在一起,還不如個《唐才子傳》記敘的長。
先來分析崔顥的軍旅詩,其它的事放在后面說。
崔顥的軍旅詩從大的范圍來劃分,可粗略成如下兩類:一、敘述敵我態(tài)勢和邊塞情狀的。這里選兩首:1、《遼西作》:“燕郊芳歲晚,殘雪凍邊城。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胡人正牧馬,漢將日征兵。露重寶刀濕,沙虛金鼓鳴。寒衣著已盡,春服與誰成?寄語洛陽使,為傳邊塞情?!薄哆|西作》這首詩也別名為《關(guān)西行》,詩從吟詠邊塞季節(jié)、時令生發(fā)而來的景觀著墨,說到胡人的游牧生活和漢人的征兵備戰(zhàn),再到戍邊環(huán)境的凄苦,軍旅生活的艱難以及征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全詩自然分成兩個意塊:前六句講述春來后的景與人,后六句講述寒意下的狀與情。在前六句,詩人首先以季節(jié)的比對敘說邊塞之春,起始就說地處燕地遠郊的塞外每年的花草萌生都格外地晚,內(nèi)地都已是草茵花香了,邊城那里還是凍冰殘雪未消。直到了農(nóng)四月的時候青草才算長齊,在遼河的岸北也可見到冰川消釋后的春潮蕩漾了。這個時節(jié)正是胡人放牧馬群、精心營畜的開始(等到秋季馬肥蓄豐,便是沙場秋點兵的時候),漢人的軍隊也到了征兵備戰(zhàn)的時節(jié)(備戰(zhàn)以應(yīng)付秋季的戰(zhàn)事)。后六句筆鋒一轉(zhuǎn),將前六句微薄稍現(xiàn)的春之閑適陡然而棄,出現(xiàn)了通宵值更后寶刀上濕漉漉、寒泠泠的露水;隨后就是巡邏時腳陷沙窩里趔趄而行時的震動引起的周身鎧甲撞擊聲。邊地的春寒是深凝的,以至所有的寒衣都已穿在了身上;想到不久天氣就會真的溫暖起來,那時該用的春衣指望誰去縫制呢?恰好有從洛陽來巡邊的使者可以捎話,請他為邊士們傳告和轉(zhuǎn)達塞外之情并戍邊人的期望及思念吧!看來,這邊塞苦、缺春衣都得指望洛陽使此次回中原相告并囑人縫制了。由是知,雖然古代和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技術(shù)、戰(zhàn)術(shù)內(nèi)涵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宏觀上的基本情勢依然如故:一個就是戍邊苦,現(xiàn)在依然;再一個就是供給難,現(xiàn)在也依然,盡管資源和手段有了古時無以比擬的改觀,但平、戰(zhàn)時的供給、尤其是邊防供給仍是重中之難。2、《雁門胡人歌》:“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山頭野火寒多燒,霧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边@崔顥真是有趣的很,其他的詩人寫邊塞也有戰(zhàn)或閑,但戰(zhàn)多為雙方的,閑多為漢方的,即便是有人寫了敵方的,也不過是一兩句、三幾句罷了,還沒有整首詩寫敵方之閑適的??蛇@崔顥就有創(chuàng)造力,楞是寫了這首“胡人自在放浪歌”。首聯(lián)是交代位置的,說那胡人的牧居就近在雁門關(guān)外。頷聯(lián)述說胡人的田獵,一面是放獵鷹捉鳥,另一面是矯健的胡人將領(lǐng)以步代馬去追逐獵獸。頸聯(lián)述說雨中用炊的情景,頂著寒意在山頭籠火并燒烤野味,霧茫茫中只能見到眼前孤峰和潮濕中引火悶起的濃煙。尾聯(lián)是對和平情勢下安靜與恬淡的素描:遼西那里已經(jīng)沒有了戰(zhàn)事,這該多好啊,人們悠閑得隨心所欲去喝酒,并且隨心所欲到可以隨便地醉睡在酒店里而不必顧忌。和平多美好!二、送贈朋友同事而寄托感慨的。這里選四首:1、《贈梁州張都督》:“聞君為漢將,虜騎罷南侵。出塞清沙漠,還家拜羽林。風(fēng)霜臣節(jié)苦,歲月主恩深。為語西河使,知余報國心?!边@是一首五言絕句。看詩的意思,似乎這位張都督是邊塞建功后調(diào)回內(nèi)地任職,此刻邊情又急,再去赴邊任職,贈詩的崔顥對他是真誠的信任和欽佩。開首就是褒揚,說是邊敵只要聞聽到了你為將軍,他們就不敢再來南下侵擾了。出塞安邊足可使大漠靜寂而息戰(zhàn)事,回朝受命便可重任為君王身邊信任的羽林將軍。飽經(jīng)風(fēng)霜中知曉了你這忠臣的氣節(jié),悠悠歲月中蘊寄著君王的深厚恩情。請你替我給那河西節(jié)度使捎個話(多數(shù)意見認為這里的“西河”是“河西”之誤),我的報國心也是赤誠可見的呀!看來這崔顥還真的是有些意氣風(fēng)發(fā)了,見到朋友戍邊將行,自己也來了激情。只是他的這些激情終于沒有得到機會燃燒一下,怪可惜了的!2、《贈王威古》:“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春風(fēng)吹淺草,獵騎何翩翩。插羽兩相顧,鳴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飲馬投荒泉。馬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相看未及飲,雜虜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塵高際天。長驅(qū)救東北,戰(zhàn)解城亦全。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這崔顥寫起詩來就是有個灑脫勁,邊塞的情與事在他的眼里不但放松了不少,而且就善于撲捉那些閑適的鏡頭送你些個瀟灑來賞析。這一首《贈王威古》就滿是這個味道,與前面寫胡族瀟灑的《雁門胡人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對象為彼一敵、此一己罷了。這個王威古顯然是崔顥熟識的一位將軍,三十歲就在君王近身當(dāng)了羽林將,以后又經(jīng)常的駐戍邊疆。當(dāng)春風(fēng)乍起、草發(fā)淺綠之時,騎馬出獵是如何的瀟灑休閑。身攜羽翎箭矢,搭箭鳴弓而射。獵射麋鹿追入深谷,暫歇飲馬止于荒野之泉。豪情激蕩中在馬上斟酒待飲,曠野之中可盡意品嘗野味之鮮。誰知就在這熱心賞看而酒未及飲的當(dāng)口,敵寇竟然再犯幽燕之地了。邊防哨所各處都是烽火常燃,敵方的所在更滿是兵馬揚起的沖天塵土。將軍率兵長驅(qū)而入東北,終于解除了戰(zhàn)事保全了邊城。為國為民行征赴難是高貴的品格和人格,從古而來都是這樣的?。∵@個瀟灑詩話比講述胡人的那個還動人,因為這是瀟灑中來了戰(zhàn)事,戰(zhàn)斗中又是贏得瀟灑,再度換回了和平。3、《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征馬去翩翩,秋城月正圓。單于莫近塞,都護欲回邊。漢驛通煙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須獻捷,未必去經(jīng)年。”從所擬詩題看,這個崔顥著實是個心不在焉的散漫性格,弄出個“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的詩題來。不細看,還以為是單于與那位裴都護是同行赴河西呢。那可就怪了,怎的匈奴的頭兒與漢家的將軍同行,是談判還是共事?其實這里的“單于”不是匈奴頭兒,而是當(dāng)時設(shè)立的“單于都護府”的簡稱,而裴都護呢,就是這單于都護府的長官。于是,下面就是崔顥的送別致意。崔顥說些啥呢?主要是溢美、祝福、期盼。首聯(lián)贊揚裴都護的儀態(tài)翩翩,述說辭離的時節(jié)正是月圓之秋。頷聯(lián)是說這個消息一定會讓匈奴膽戰(zhàn)心驚的,那個擾邊的單于趕快離我們的邊境遠著點。頸聯(lián)是幫著裴都護分析邊塞的情狀:一定是我方的驛站風(fēng)煙頻起,敵方的大漠之處水源十分的困難。尾聯(lián)則熱切的期望馬到成功之后一定要盡快傳回捷報,不必等到一年之后再傳勝利的信息。說得多有信心,多么豪邁?4、《贈輕車》:“悠悠遠行歸,經(jīng)春涉長道。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憶昨戎馬地,別時心草草。烽火從北來,邊城閉常早。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懷抱。今日杯酒間,見君交情好。”看來這個崔顥就是這么個毛病,這不又整出個“贈輕車”的題來嗎?是贈送給他人輕車時隨贈的詩啊,還是給什么輕車的詩???古時“輕車”一詞的解釋有四:一為古代兵車名;二是輕快的車子;三為輕車將軍的簡稱;四為古代兵種名,就象今人所言“摩托化部隊”或“摩托化師”“摩步團”等等。這樣列出來后大概是看得清楚了,那個“贈輕車”的詩題原來是“贈輕車將軍”的縮略。大略掃一眼,可知這詩是席間贈與這位從邊戍之地返回內(nèi)地的輕車將軍的。從遙遠的邊地歸來,恰是春天里的長途跋涉。從邊地往內(nèi)地行走可見桑樹越發(fā)的青綠,到了洛陽地段桑蠶都已長得很大了?;貞浧鹱蛉绽锶竹R之地的離別,是那樣的草草了了、匆匆忙忙。烽火之煙北行而來一路隨見,塞上邊城每日早早的就關(guān)閉起城門??上④娚倌暧⒖r未得知遇,報國報民的胸懷和抱負未能及時得以施展。今日的見面我們以酒會友,非常希望交下將軍這位朋友。這崔顥給我們的首一印象,是述說邊事時的瀟灑和釋然!
我們最后花費一點時間賞析一下這位崔君的千古名詩《黃鶴樓》。原詩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边@首七律約略的可分成前后兩層,前四句講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說俗人眼下的惆悵。至于詩中的神話傳說和地理物事等解釋,我就不贅言了,他人的好多解釋都是精細得很,比我的瞎說要好得多,讀者不妨自行去看。我只是說因這首詩傳下來的神道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傳此詩,認為它是七律的最優(yōu)范式。其實這詩照七律的戒律來比對,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無奈這個崔顥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鶴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讓你有道不清的感懷和情懷,你還能顧得上什么拗不拗?。拷酉聛淼木褪茄矍扒绱v歷在目、芳草萋萋可見,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于是,接踵而來的便是思仙引發(fā)的思鄉(xiāng)之情,真真的煙波江上愁不斷了。撇開后來李白評價的因素,你說這詩讀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后來有了李白評價的傳說,更使本是上品之優(yōu)的詩篇優(yōu)而優(yōu)之了。照《唐才子傳》的說法,崔顥詩成且提之于黃鶴樓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贝揞椀倪@首詩竟然把個詩仙給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罷手,可見是詩之魅力!后人考證,認為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來。我們也就相信這個“考證”,姑且算為想象杜撰而來的吧。但有兩點是真實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過黃鶴樓,有詩為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ā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黃鶴樓》的五言十韻長律亦可為佐證。其二,李白真的是羨慕崔顥的此詩,因為李白的詩作中至少有兩首七律是仿效《黃鶴樓》的。一首是《鸚鵡洲》,詩云“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fēng)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绷硪皇资恰兜墙鹆犋P凰臺》,詩云“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眨L安不見使人愁。”想一下,李白為什么要仿崔顥的模式來這么兩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羨慕已極,定要找個題材試試身手,于是就選中了“鸚鵡洲和鳳凰臺”這兩個所在作詩題比劃這么一把。結(jié)果如何呢?我想,這應(yīng)該是兩種評價,一個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認為,象崔顥那樣寫出來不成問題,更不成難題,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種境界,會強于他的。所以李白的詩在其后的時光中總是以意領(lǐng)先而必勝。外人的評價呢,覺得這李白之仿作實在是不如崔顥的好,應(yīng)警告后代們,仿寫為一大禁忌。但也總覺得這崔顥除此詩外它詩已真的不是絕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來的不如李白,是崔顥傲了呢,還是靈感不常在了?其實,崔顥之一詩僅是瞬間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則是通達坦蕩的“徹悟”,二人的區(qū)別不過如此。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種稱之為“慧根”的說法,認為慧根是先天所賦,但經(jīng)后天的修煉方可得到激發(fā)而生成慧智---這是我說的。我就琢磨這個慧智的生成條件:初生的孩子們彼此相差不多,應(yīng)該說是都有著不錯的慧根,余下來的問題就是以怎樣的激發(fā)方式來出現(xiàn)慧智。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專注式修煉,二是氣功式修煉。前者在于靜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靜守后的智慧升華??赡苡讶藛?,如此煩難,怎能修持,難道還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過書、畫家們的入態(tài)情形沒有,那種專注與氣功的靜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們在為書作畫時就有靈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靈感,且長壽。我們所說的來于慧根的慧智就是這種靈感,只不過氣功下生發(fā)的慧智是個相對持續(xù)的過程,而專注于某事件生發(fā)的靈感是個短暫閃現(xiàn)的過程,區(qū)別僅此而已。到此大概算是說得清楚了,作任一種學(xué)問、寫任一種東西,是要有慧智或靈感相伴的,有了這種東西才能出凡入圣,在為詩上才有可能達到李白、杜甫的那種境界,而在詩歌界具有此種內(nèi)功、內(nèi)力的詩人,以序還應(yīng)有王維、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陸游、辛棄疾、李清照,還可以加上元好問。所謂功夫在詩外,此為又一解。這種分析和理解貼不貼切、合不合理,還要靠讀者自己的思索和領(lǐng)悟,就不再多絮叨了。
現(xiàn)在來琢磨一下這個崔顥的才干、性情及人品。關(guān)于對其才干的評價,《舊唐書》的說法是“有俊才”;《新唐書》的說法是“有文無行”,把這才和德粘在一起了,想掰開都難。但無論如何我們須得相信,崔顥的才那是真真實實的,因為有詩為證。至于那才高到什么分上,好象超不過那王之渙、王昌齡等。惟有那《唐才子傳》多說了些許事:“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fēng)骨凜然,一窺塞垣,狀及戎旅,奇造往往并驅(qū)江、鮑。后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這里不是說他的才如何的優(yōu)和高,而是敘述他的詩作的風(fēng)格特點,少年時的為詩為文浮艷輕薄,到了晚歲的時候文體大變,不但有了風(fēng)骨和凜然正氣,并且用心觀察邊塞戎旅之情狀,有了不少的戎旅詩作,其詩韻之奇勢簡直可比擬于江淹和鮑照了。并且用后來的黃鶴樓詩作佐證,說明其風(fēng)格的高潔和致遠。此外,《唐才子傳》還講了個崔顥如何苦心作詩的例子,說崔顥病愈后很顯清瘦和虛弱,朋友都開玩笑說他沒什么病,是吟詩之苦拖累而成。除這些外,就再無其它的記載了。說到性情和人品,只能是捏到一起說,因為史料上也是沒作區(qū)分?!杜f唐書》的說法是“有俊才,無士行。好莆博、飲酒及游京師。妻妾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后數(shù)四?!薄缎绿茣返恼f法是“有文無行,好莆博嗜酒,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薄短撇抛觽鳌返恼f法是“然行旅稍劣,好莆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只要稍加留意即可看出來,三部書都在講崔顥的有才無行,共有兩方面的例證:其一,好賭、好飲、好游;其二,以貌擇妻,屢屢休之。被說成劣跡的這兩條,也應(yīng)該是辨證地看,好博、好飲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好游似乎沒什么不好,讀萬卷書還要伴走萬里路嗎,應(yīng)該是好事。至于娶老婆擇之以貌好象不是什么古人的專利,現(xiàn)在也有不少專以貌尋妻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你去評可以,去管則不可以,甚至去評也要背著人家,否則就會有干涉人權(quán)自由的嫌疑。所以,只要是兩相情愿,人家以啥標(biāo)準(zhǔn)取對方是人家自己的事。況且說,在古代那個男權(quán)的社會里,還能指望崔顥有什么高境界?即便他有那么一點境界,也不可能有什么實際的約束???但有一條似乎應(yīng)注意,總不能一會一換吧?換得太頻不利于心理健康,更不利于子女的成長。這不過是指中國人,西方人似乎不大在乎成人再婚對前子女的影響的,因為外國人的人生觀比較的看中自我的個性,較少會為下一代犧牲自己的自由。在他們看來,下一代的自由由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而不是上輩人的賜予和遷就。提到崔顥的以貌取妻,又連帶到對其好色的猜疑。說是在崔顥年輕時的某年,著名文士并官僚李邕聞其才要召見他,等到崔顥到來之后,竟然給他敬獻上一首“十五嫁王昌”內(nèi)容的五言詩,氣得李邕拂袖而去,大罵“小兒無禮!”當(dāng)年的這首詩就收在崔顥的詩集里,拿來一讀后可知不是什么淫詩,無非把一位嫁人后的小娘子的景況敘說描述了一番。這首詩題為《王家少婦》,原詩云:“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最少,復(fù)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奔拚唠m為少婦,因其年紀(jì)尚小,還是一付天真活潑的樣子,除了早婚這點于今人有嫌外,似乎看不出有甚不妥之處。所以,《唐才子傳校箋》最后分析認為,這種故事大概來源于小說家們的傳說,是不足為據(jù)的。其實有些個人就是這樣,喜歡望風(fēng)撲影、添枝加葉,尤其是對那些易與桃色新聞?wù)袋c邊的,非常的好傳、好問、好鋪張,這或許是東方民族習(xí)慣了歧視女性且對科學(xué)的生理衛(wèi)生教育不夠普及的結(jié)果吧?
最后再來說一下崔顥的戰(zhàn)爭觀、軍事觀。從對邊塞之事的著眼點和吟詠角度上來看,崔顥的戰(zhàn)爭觀和軍事觀沒有過激的地方。他不希望邊塞上有戰(zhàn)事,更不希望有外敵的侵擾,他最希望的是無戰(zhàn)的和平共處。這從他的那兩首題為《雁門胡人歌》及《贈王威古》詩的風(fēng)格特點就可透視出來。由于他是這樣一種喜觀邊塞、不喜戰(zhàn)事的態(tài)度,邊塞詩作品中多洋溢著樂天安定的吟詠,往往把殘酷淡化成憂戚,把苦寒淡化成幽思,把思鄉(xiāng)淡化成寄托。這種寓悲涼于輕松的敘事抒情方式應(yīng)該是可取的,但千篇一律也不對,否則張巡式之悲歌的位置擺在哪里?姑以詩為此篇作結(jié):軍旅詩篇晚歲稠,風(fēng)格逆變意幽幽。邊戎寒苦唯一笑,世態(tài)炎涼黃鶴樓。家事風(fēng)傳緋色噪,王昌賦作品行囚。無聽雨后蛙聲苦,遼水悠悠徑自流。
黃鶴樓 崔顥
崔顥(704~754)
【關(guān)于作者】
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汴州(今河南開封)人。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后期曾出使河?xùn)|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卿、司勛員外郎等職。
殷□《河岳英靈集》說:“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fēng)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爆F(xiàn)存崔顥的作品,有幾篇艷體詩,色澤浮艷,內(nèi)容輕佻,可能是他年輕時所作。后來他從軍邊塞,詩風(fēng)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了“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如寫少年將士的“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地迥鷹犬疾,草深狐兔肥”(《古游俠呈軍中諸將》);寫邊地風(fēng)光的“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雁門胡人歌》),都是名作。他的《長干曲》五絕四首,用問答體寫南方水鄉(xiāng)民間男女戀情,富有民歌風(fēng)味。他最有名的詩篇是七律《黃鶴樓》,傳說李白讀了后大為佩服,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唐詩紀(jì)事》)。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崔顥(約704-754)是盛唐的一位重要詩人,也是軍旅詩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他的名聲傳揚之廣遠和壯闊更在于他的那首《黃鶴樓》詩,傳說詩仙李白對其是十分的贊賞和佩服。崔顥的生平事跡是收在兩《唐書》的文藝傳內(nèi),比較的簡短,兩廂合在一起,還不如個《唐才子傳》記敘的長。
先來分析崔顥的軍旅詩,其它的事放在后面說。
崔顥的軍旅詩從大的范圍來劃分,可粗略成如下兩類:一、敘述敵我態(tài)勢和邊塞情狀的。這里選兩首:1、《遼西作》:“燕郊芳歲晚,殘雪凍邊城。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胡人正牧馬,漢將日征兵。露重寶刀濕,沙虛金鼓鳴。寒衣著已盡,春服與誰成?寄語洛陽使,為傳邊塞情?!薄哆|西作》這首詩也別名為《關(guān)西行》,詩從吟詠邊塞季節(jié)、時令生發(fā)而來的景觀著墨,說到胡人的游牧生活和漢人的征兵備戰(zhàn),再到戍邊環(huán)境的凄苦,軍旅生活的艱難以及征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全詩自然分成兩個意塊:前六句講述春來后的景與人,后六句講述寒意下的狀與情。在前六句,詩人首先以季節(jié)的比對敘說邊塞之春,起始就說地處燕地遠郊的塞外每年的花草萌生都格外地晚,內(nèi)地都已是草茵花香了,邊城那里還是凍冰殘雪未消。直到了農(nóng)四月的時候青草才算長齊,在遼河的岸北也可見到冰川消釋后的春潮蕩漾了。這個時節(jié)正是胡人放牧馬群、精心營畜的開始(等到秋季馬肥蓄豐,便是沙場秋點兵的時候),漢人的軍隊也到了征兵備戰(zhàn)的時節(jié)(備戰(zhàn)以應(yīng)付秋季的戰(zhàn)事)。后六句筆鋒一轉(zhuǎn),將前六句微薄稍現(xiàn)的春之閑適陡然而棄,出現(xiàn)了通宵值更后寶刀上濕漉漉、寒泠泠的露水;隨后就是巡邏時腳陷沙窩里趔趄而行時的震動引起的周身鎧甲撞擊聲。邊地的春寒是深凝的,以至所有的寒衣都已穿在了身上;想到不久天氣就會真的溫暖起來,那時該用的春衣指望誰去縫制呢?恰好有從洛陽來巡邊的使者可以捎話,請他為邊士們傳告和轉(zhuǎn)達塞外之情并戍邊人的期望及思念吧!看來,這邊塞苦、缺春衣都得指望洛陽使此次回中原相告并囑人縫制了。由是知,雖然古代和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技術(shù)、戰(zhàn)術(shù)內(nèi)涵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宏觀上的基本情勢依然如故:一個就是戍邊苦,現(xiàn)在依然;再一個就是供給難,現(xiàn)在也依然,盡管資源和手段有了古時無以比擬的改觀,但平、戰(zhàn)時的供給、尤其是邊防供給仍是重中之難。2、《雁門胡人歌》:“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山頭野火寒多燒,霧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zhàn),時時醉向酒家眠?!边@崔顥真是有趣的很,其他的詩人寫邊塞也有戰(zhàn)或閑,但戰(zhàn)多為雙方的,閑多為漢方的,即便是有人寫了敵方的,也不過是一兩句、三幾句罷了,還沒有整首詩寫敵方之閑適的??蛇@崔顥就有創(chuàng)造力,楞是寫了這首“胡人自在放浪歌”。首聯(lián)是交代位置的,說那胡人的牧居就近在雁門關(guān)外。頷聯(lián)述說胡人的田獵,一面是放獵鷹捉鳥,另一面是矯健的胡人將領(lǐng)以步代馬去追逐獵獸。頸聯(lián)述說雨中用炊的情景,頂著寒意在山頭籠火并燒烤野味,霧茫茫中只能見到眼前孤峰和潮濕中引火悶起的濃煙。尾聯(lián)是對和平情勢下安靜與恬淡的素描:遼西那里已經(jīng)沒有了戰(zhàn)事,這該多好啊,人們悠閑得隨心所欲去喝酒,并且隨心所欲到可以隨便地醉睡在酒店里而不必顧忌。和平多美好!二、送贈朋友同事而寄托感慨的。這里選四首:1、《贈梁州張都督》:“聞君為漢將,虜騎罷南侵。出塞清沙漠,還家拜羽林。風(fēng)霜臣節(jié)苦,歲月主恩深。為語西河使,知余報國心。”這是一首五言絕句??丛姷囊馑?,似乎這位張都督是邊塞建功后調(diào)回內(nèi)地任職,此刻邊情又急,再去赴邊任職,贈詩的崔顥對他是真誠的信任和欽佩。開首就是褒揚,說是邊敵只要聞聽到了你為將軍,他們就不敢再來南下侵擾了。出塞安邊足可使大漠靜寂而息戰(zhàn)事,回朝受命便可重任為君王身邊信任的羽林將軍。飽經(jīng)風(fēng)霜中知曉了你這忠臣的氣節(jié),悠悠歲月中蘊寄著君王的深厚恩情。請你替我給那河西節(jié)度使捎個話(多數(shù)意見認為這里的“西河”是“河西”之誤),我的報國心也是赤誠可見的呀!看來這崔顥還真的是有些意氣風(fēng)發(fā)了,見到朋友戍邊將行,自己也來了激情。只是他的這些激情終于沒有得到機會燃燒一下,怪可惜了的!2、《贈王威古》:“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春風(fēng)吹淺草,獵騎何翩翩。插羽兩相顧,鳴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飲馬投荒泉。馬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相看未及飲,雜虜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塵高際天。長驅(qū)救東北,戰(zhàn)解城亦全。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這崔顥寫起詩來就是有個灑脫勁,邊塞的情與事在他的眼里不但放松了不少,而且就善于撲捉那些閑適的鏡頭送你些個瀟灑來賞析。這一首《贈王威古》就滿是這個味道,與前面寫胡族瀟灑的《雁門胡人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對象為彼一敵、此一己罷了。這個王威古顯然是崔顥熟識的一位將軍,三十歲就在君王近身當(dāng)了羽林將,以后又經(jīng)常的駐戍邊疆。當(dāng)春風(fēng)乍起、草發(fā)淺綠之時,騎馬出獵是如何的瀟灑休閑。身攜羽翎箭矢,搭箭鳴弓而射。獵射麋鹿追入深谷,暫歇飲馬止于荒野之泉。豪情激蕩中在馬上斟酒待飲,曠野之中可盡意品嘗野味之鮮。誰知就在這熱心賞看而酒未及飲的當(dāng)口,敵寇竟然再犯幽燕之地了。邊防哨所各處都是烽火常燃,敵方的所在更滿是兵馬揚起的沖天塵土。將軍率兵長驅(qū)而入東北,終于解除了戰(zhàn)事保全了邊城。為國為民行征赴難是高貴的品格和人格,從古而來都是這樣的??!這個瀟灑詩話比講述胡人的那個還動人,因為這是瀟灑中來了戰(zhàn)事,戰(zhàn)斗中又是贏得瀟灑,再度換回了和平。3、《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征馬去翩翩,秋城月正圓。單于莫近塞,都護欲回邊。漢驛通煙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須獻捷,未必去經(jīng)年?!睆乃鶖M詩題看,這個崔顥著實是個心不在焉的散漫性格,弄出個“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的詩題來。不細看,還以為是單于與那位裴都護是同行赴河西呢。那可就怪了,怎的匈奴的頭兒與漢家的將軍同行,是談判還是共事?其實這里的“單于”不是匈奴頭兒,而是當(dāng)時設(shè)立的“單于都護府”的簡稱,而裴都護呢,就是這單于都護府的長官。于是,下面就是崔顥的送別致意。崔顥說些啥呢?主要是溢美、祝福、期盼。首聯(lián)贊揚裴都護的儀態(tài)翩翩,述說辭離的時節(jié)正是月圓之秋。頷聯(lián)是說這個消息一定會讓匈奴膽戰(zhàn)心驚的,那個擾邊的單于趕快離我們的邊境遠著點。頸聯(lián)是幫著裴都護分析邊塞的情狀:一定是我方的驛站風(fēng)煙頻起,敵方的大漠之處水源十分的困難。尾聯(lián)則熱切的期望馬到成功之后一定要盡快傳回捷報,不必等到一年之后再傳勝利的信息。說得多有信心,多么豪邁?4、《贈輕車》:“悠悠遠行歸,經(jīng)春涉長道。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憶昨戎馬地,別時心草草。烽火從北來,邊城閉常早。平生少相遇,未得展懷抱。今日杯酒間,見君交情好。”看來這個崔顥就是這么個毛病,這不又整出個“贈輕車”的題來嗎?是贈送給他人輕車時隨贈的詩啊,還是給什么輕車的詩?。抗艜r“輕車”一詞的解釋有四:一為古代兵車名;二是輕快的車子;三為輕車將軍的簡稱;四為古代兵種名,就象今人所言“摩托化部隊”或“摩托化師”“摩步團”等等。這樣列出來后大概是看得清楚了,那個“贈輕車”的詩題原來是“贈輕車將軍”的縮略。大略掃一眼,可知這詩是席間贈與這位從邊戍之地返回內(nèi)地的輕車將軍的。從遙遠的邊地歸來,恰是春天里的長途跋涉。從邊地往內(nèi)地行走可見桑樹越發(fā)的青綠,到了洛陽地段桑蠶都已長得很大了?;貞浧鹱蛉绽锶竹R之地的離別,是那樣的草草了了、匆匆忙忙。烽火之煙北行而來一路隨見,塞上邊城每日早早的就關(guān)閉起城門??上④娚倌暧⒖r未得知遇,報國報民的胸懷和抱負未能及時得以施展。今日的見面我們以酒會友,非常希望交下將軍這位朋友。這崔顥給我們的首一印象,是述說邊事時的瀟灑和釋然!
我們最后花費一點時間賞析一下這位崔君的千古名詩《黃鶴樓》。原詩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边@首七律約略的可分成前后兩層,前四句講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說俗人眼下的惆悵。至于詩中的神話傳說和地理物事等解釋,我就不贅言了,他人的好多解釋都是精細得很,比我的瞎說要好得多,讀者不妨自行去看。我只是說因這首詩傳下來的神道道的故事。唐人以后盛傳此詩,認為它是七律的最優(yōu)范式。其實這詩照七律的戒律來比對,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無奈這個崔顥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鶴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讓你有道不清的感懷和情懷,你還能顧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來的就是眼前晴川歷歷在目、芳草萋萋可見,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于是,接踵而來的便是思仙引發(fā)的思鄉(xiāng)之情,真真的煙波江上愁不斷了。撇開后來李白評價的因素,你說這詩讀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后來有了李白評價的傳說,更使本是上品之優(yōu)的詩篇優(yōu)而優(yōu)之了。照《唐才子傳》的說法,崔顥詩成且提之于黃鶴樓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療o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贝揞椀倪@首詩竟然把個詩仙給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罷手,可見是詩之魅力!后人考證,認為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來。我們也就相信這個“考證”,姑且算為想象杜撰而來的吧。但有兩點是真實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過黃鶴樓,有詩為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ā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黃鶴樓》的五言十韻長律亦可為佐證。其二,李白真的是羨慕崔顥的此詩,因為李白的詩作中至少有兩首七律是仿效《黃鶴樓》的。一首是《鸚鵡洲》,詩云“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fēng)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绷硪皇资恰兜墙鹆犋P凰臺》,詩云“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想一下,李白為什么要仿崔顥的模式來這么兩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羨慕已極,定要找個題材試試身手,于是就選中了“鸚鵡洲和鳳凰臺”這兩個所在作詩題比劃這么一把。結(jié)果如何呢?我想,這應(yīng)該是兩種評價,一個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認為,象崔顥那樣寫出來不成問題,更不成難題,崔的成功意境而已。我若有他種境界,會強于他的。所以李白的詩在其后的時光中總是以意領(lǐng)先而必勝。外人的評價呢,覺得這李白之仿作實在是不如崔顥的好,應(yīng)警告后代們,仿寫為一大禁忌。但也總覺得這崔顥除此詩外它詩已真的不是絕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來的不如李白,是崔顥傲了呢,還是靈感不常在了?其實,崔顥之一詩僅是瞬間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則是通達坦蕩的“徹悟”,二人的區(qū)別不過如此。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種稱之為“慧根”的說法,認為慧根是先天所賦,但經(jīng)后天的修煉方可得到激發(fā)而生成慧智---這是我說的。我就琢磨這個慧智的生成條件:初生的孩子們彼此相差不多,應(yīng)該說是都有著不錯的慧根,余下來的問題就是以怎樣的激發(fā)方式來出現(xiàn)慧智。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專注式修煉,二是氣功式修煉。前者在于靜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靜守后的智慧升華??赡苡讶藛?,如此煩難,怎能修持,難道還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過書、畫家們的入態(tài)情形沒有,那種專注與氣功的靜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們在為書作畫時就有靈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靈感,且長壽。我們所說的來于慧根的慧智就是這種靈感,只不過氣功下生發(fā)的慧智是個相對持續(xù)的過程,而專注于某事件生發(fā)的靈感是個短暫閃現(xiàn)的過程,區(qū)別僅此而已。到此大概算是說得清楚了,作任一種學(xué)問、寫任一種東西,是要有慧智或靈感相伴的,有了這種東西才能出凡入圣,在為詩上才有可能達到李白、杜甫的那種境界,而在詩歌界具有此種內(nèi)功、內(nèi)力的詩人,以序還應(yīng)有王維、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陸游、辛棄疾、李清照,還可以加上元好問。所謂功夫在詩外,此為又一解。這種分析和理解貼不貼切、合不合理,還要靠讀者自己的思索和領(lǐng)悟,就不再多絮叨了。
現(xiàn)在來琢磨一下這個崔顥的才干、性情及人品。關(guān)于對其才干的評價,《舊唐書》的說法是“有俊才”;《新唐書》的說法是“有文無行”,把這才和德粘在一起了,想掰開都難。但無論如何我們須得相信,崔顥的才那是真真實實的,因為有詩為證。至于那才高到什么分上,好象超不過那王之渙、王昌齡等。惟有那《唐才子傳》多說了些許事:“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fēng)骨凜然,一窺塞垣,狀及戎旅,奇造往往并驅(qū)江、鮑。后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边@里不是說他的才如何的優(yōu)和高,而是敘述他的詩作的風(fēng)格特點,少年時的為詩為文浮艷輕薄,到了晚歲的時候文體大變,不但有了風(fēng)骨和凜然正氣,并且用心觀察邊塞戎旅之情狀,有了不少的戎旅詩作,其詩韻之奇勢簡直可比擬于江淹和鮑照了。并且用后來的黃鶴樓詩作佐證,說明其風(fēng)格的高潔和致遠。此外,《唐才子傳》還講了個崔顥如何苦心作詩的例子,說崔顥病愈后很顯清瘦和虛弱,朋友都開玩笑說他沒什么病,是吟詩之苦拖累而成。除這些外,就再無其它的記載了。說到性情和人品,只能是捏到一起說,因為史料上也是沒作區(qū)分。《舊唐書》的說法是“有俊才,無士行。好莆博、飲酒及游京師。妻妾擇有貌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后數(shù)四?!薄缎绿茣返恼f法是“有文無行,好莆博嗜酒,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薄短撇抛觽鳌返恼f法是“然行旅稍劣,好莆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敝灰约恿粢饧纯煽闯鰜?,三部書都在講崔顥的有才無行,共有兩方面的例證:其一,好賭、好飲、好游;其二,以貌擇妻,屢屢休之。被說成劣跡的這兩條,也應(yīng)該是辨證地看,好博、好飲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好游似乎沒什么不好,讀萬卷書還要伴走萬里路嗎,應(yīng)該是好事。至于娶老婆擇之以貌好象不是什么古人的專利,現(xiàn)在也有不少專以貌尋妻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你去評可以,去管則不可以,甚至去評也要背著人家,否則就會有干涉人權(quán)自由的嫌疑。所以,只要是兩相情愿,人家以啥標(biāo)準(zhǔn)取對方是人家自己的事。況且說,在古代那個男權(quán)的社會里,還能指望崔顥有什么高境界?即便他有那么一點境界,也不可能有什么實際的約束啊?但有一條似乎應(yīng)注意,總不能一會一換吧?換得太頻不利于心理健康,更不利于子女的成長。這不過是指中國人,西方人似乎不大在乎成人再婚對前子女的影響的,因為外國人的人生觀比較的看中自我的個性,較少會為下一代犧牲自己的自由。在他們看來,下一代的自由由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而不是上輩人的賜予和遷就。提到崔顥的以貌取妻,又連帶到對其好色的猜疑。說是在崔顥年輕時的某年,著名文士并官僚李邕聞其才要召見他,等到崔顥到來之后,竟然給他敬獻上一首“十五嫁王昌”內(nèi)容的五言詩,氣得李邕拂袖而去,大罵“小兒無禮!”當(dāng)年的這首詩就收在崔顥的詩集里,拿來一讀后可知不是什么淫詩,無非把一位嫁人后的小娘子的景況敘說描述了一番。這首詩題為《王家少婦》,原詩云:“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最少,復(fù)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奔拚唠m為少婦,因其年紀(jì)尚小,還是一付天真活潑的樣子,除了早婚這點于今人有嫌外,似乎看不出有甚不妥之處。所以,《唐才子傳校箋》最后分析認為,這種故事大概來源于小說家們的傳說,是不足為據(jù)的。其實有些個人就是這樣,喜歡望風(fēng)撲影、添枝加葉,尤其是對那些易與桃色新聞?wù)袋c邊的,非常的好傳、好問、好鋪張,這或許是東方民族習(xí)慣了歧視女性且對科學(xué)的生理衛(wèi)生教育不夠普及的結(jié)果吧?
最后再來說一下崔顥的戰(zhàn)爭觀、軍事觀。從對邊塞之事的著眼點和吟詠角度上來看,崔顥的戰(zhàn)爭觀和軍事觀沒有過激的地方。他不希望邊塞上有戰(zhàn)事,更不希望有外敵的侵擾,他最希望的是無戰(zhàn)的和平共處。這從他的那兩首題為《雁門胡人歌》及《贈王威古》詩的風(fēng)格特點就可透視出來。由于他是這樣一種喜觀邊塞、不喜戰(zhàn)事的態(tài)度,邊塞詩作品中多洋溢著樂天安定的吟詠,往往把殘酷淡化成憂戚,把苦寒淡化成幽思,把思鄉(xiāng)淡化成寄托。這種寓悲涼于輕松的敘事抒情方式應(yīng)該是可取的,但千篇一律也不對,否則張巡式之悲歌的位置擺在哪里?姑以詩為此篇作結(jié):軍旅詩篇晚歲稠,風(fēng)格逆變意幽幽。邊戎寒苦唯一笑,世態(tài)炎涼黃鶴樓。家事風(fēng)傳緋色噪,王昌賦作品行囚。無聽雨后蛙聲苦,遼水悠悠徑自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