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永久939w78w78w乳液,色5月婷婷 亚洲,2021精品国产自在观看

  • <small id="wqkfw"></small>

    <address id="wqkfw"></address>
  • 日記

    5U文學網 > 作文 > 日記 > 漢文學的主要形式和特點,漢文學的主要形式和特點是

    漢文學的主要形式和特點,漢文學的主要形式和特點是

    | admin

    文章認為漢代文學有什么特點?

    1.漢代再次出現(xiàn)作家群體。漢采用考試、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為作家群體的生成提供了很多機遇。同時,兩漢選拔人才注重學問品行,以文采錄士作為補充手段,對兩漢作家群體的生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2.漢代文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民間創(chuàng)作和文人創(chuàng)作都呈現(xiàn)興旺的景象。

    3.漢代文學和經學出現(xiàn)雙向互動,二者彼此滲透。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圣賢為準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

    4.漢代是文學體裁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代,許多重要的文學樣式都在這個階段孕育產生。兩漢的主要文學成就包括:漢賦,散文,詩歌。

    兩漢文學有哪些主要形式和成就

    漢代是一個大一統(tǒng)時期,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盛、疆域的拓展,使?jié)h代作家充滿了豪邁的情懷。漢朝在文學史上一般分為東漢西漢,即兩漢文學。東西之分是國都所在地來命名的。漢代的作品,追求廣博的容量、恢宏的氣勢,使人產生崇高的巨麗之美。兩漢的主要文學成就主要包括散文、漢賦和詩歌這三類。

    一、散文

    兩漢散文,除了《史記》、《漢書》等史傳作品,主流是政論文。它們文風樸實厚重,內容貼近時事。漢初賈誼情感濃郁,有策士遺風;中后期董仲舒、劉向等引經據(jù)典,風格典重;東漢初王充曉暢平易,通達深刻;后期王符、仲長統(tǒng)等憤世嫉俗,都是散文經典。

    1.《史記》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130篇。在體例上,《史記》分為5大部分,即本紀,記帝王之事;世家,述諸侯之事;列傳,敘人臣之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記;書,即典章制度。

    《史記》通過這5個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成了完整的歷史體系,成為中國歷代史書的基本形式。所謂的“二十四史”,即以《史記》為首。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當是無愧的。

    就《史記》的文學性而言,首先表現(xiàn)在它的敘事方式上,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實際是“寓褒貶于敘事之中”。它敘述了漫長的三千年歷史,再現(xiàn)了歷史上波瀾壯闊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妒酚洝分械暮芏鄠饔?,用一系列故事展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等故事構成的。同時《史記》中的故事,還有不少是富于戲劇性的。如《項羽本紀》中著名的“鴻門宴”故事,就猶如一場精彩的戲劇演出,劇中人物的出場、退場、神情、動作、對話,乃至座位的朝向,都寫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劇情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極富戲劇性。

    其次,塑造了眾多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帝王將相、貴戚富商、文人隱士、游俠刺客、平民百姓。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項羽、劉邦、張良、韓信、李斯、屈原、孫武、荊軻、廉頗、藺相如等,就有近百人。如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可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給以精心描繪,寫出了項羽威武壯烈的悲劇命運?!妒酚洝分兴枥L的人物,面目活現(xiàn),神情畢露,得益于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段:人物外貌和神情描寫,生活細節(jié)的刻畫,人物對話的運用,戲劇性場景的設置。上述這一切在司馬遷筆下運用自如。

    再次,《史記》的語言藝術是精湛的。司馬遷將史料中艱澀難懂的語句,改寫成漢代通行的語言,使古文變得淺顯流暢。如敘事語言精練簡潔、人物語言個性化等。

    司馬遷的人格和實錄精神,深刻影響到后世作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方法;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它的筆法直接影響到唐宋古文家,成為他們行文遣詞的規(guī)范;它對唐傳奇乃至明清小說和戲劇創(chuàng)作也有深遠的影響。

    2.《漢書》

    班固(32—92),字孟堅,今陜西咸陽人。其父班彪寫有《史記后傳》65篇。父親死后,班固繼承父業(yè),以《史記》的漢代部分和《史記后傳》為基礎編撰《漢書》,歷時二十年。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只寫一個朝代)著作。其體例基本上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創(chuàng)“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并將“世家”取消,與“列傳”合在一起,統(tǒng)稱“傳”,使《漢書》形成一種新的面貌?!稘h書》共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共100篇。這部斷代史以后成為官修史書的范本。

    《漢書》是繼《史記》之后的又一部富有散文文學特色的史學巨著。其中有不少出色的人物傳記,如《霍光傳》、《朱買臣傳》、《東方朔傳》,都是公認的名篇。特別是《蘇武傳》,并不遜色于《史記》。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但他堅持斗爭,不屈服于敵人的逼迫,不為勸降而動心,一個可歌可泣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感人至深。另外,《漢書》的語言風格與《史記》相比,對照鮮明,它顯得典雅古奧,比較艱深。

    3.政論文

    西漢前期作家,他們生于新王朝建立之初,胸懷雄心壯志,把自己的寫作與現(xiàn)實政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這類政論文的中心論題,無外乎總結秦朝的經驗教訓,為新王朝提供治國安邦的良策。

    其中最杰出作家是賈誼。在他任漢文帝太中大夫的十年時間里,寫下了一系列政治散文,最著名的是《過秦論》。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首先采用渲染和夸張的藝術手法,描述了秦國逐漸走向強盛的過程,當時六國諸侯集中龐大的軍事力量和最優(yōu)秀的人才想消滅秦國,結果自取滅亡。秦國可謂天下無敵,然而它“仁義不施”,最后反而被反秦的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反差十分強烈。中篇和下篇指出秦二世和子嬰一意孤行,暴虐無道,以致失去民心,實際給西漢王朝提供教訓。

    晁錯是繼賈誼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政論散文作家,他的名篇《論貴粟疏》對賈誼先已提出的重農抑商的觀點,作了更集中、更詳盡的發(fā)揮,切合實際。

    二、漢賦

    賦是漢代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樣式,風格是大賦、小賦、騷體賦相輔相成,特征是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對諸種文體兼收并蓄,形成一種新體制。它借鑒楚辭、戰(zhàn)國縱橫之文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恣肆的文風,有吸取先秦史傳文學的敘事手法,將詩歌融入其中。

    賦有傳統(tǒng)的四言,又有新興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體來源廣泛,是一種綜合性文體。枚乘的《七發(fā)》標志著新體賦的形成。

    司馬相如的作品代表漢賦最高成就。他是漢賦全盛時期成就最大的賦家,他的《子虛賦》、《上林賦》最為著名?!蹲犹撡x》假設楚國的子虛和齊國的烏有先生展開對話,子虛夸耀楚國的云夢澤之大和楚王游獵盛況;烏有先生則贊美齊國山河壯麗、物產豐富。作者在兩個人物的對答之中,運用華麗辭藻作了鋪陳夸張的描寫,偉貌奇觀,光華璀璨,使人如臨其境?!渡狭仲x》則用虛構的亡是公的話來夸贊皇家苑囿,以壓倒齊楚兩國,賦中對皇權的歌頌寓于景觀的描繪之中。司馬相如的賦想象力豐富,描寫細膩,辭藻華麗,結構謹嚴,建立了漢賦固定的模式,卓絕漢代。

    西漢后期新體賦的主要作家是揚雄,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是東漢新體賦的兩篇力作。張衡的《歸田賦》開創(chuàng)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三、漢代詩歌

    四言詩在漢代繼續(xù)沿用,但不再居于主導地位,漢代出現(xiàn)了五言詩。五言詩在西漢多見于歌謠和樂府詩,文人五言詩在東漢大量出現(xiàn)。東漢的五言詩已經成熟,敘事詩有《孔雀東南飛》,五言詩抒情詩的典范是《古詩十九首》。西漢已出現(xiàn)大量七言詩,附屬于漢賦的七言詩通常是句句用韻,反映了早期七言詩的特點。

    五言詩萌芽于民間歌謠,其形成受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和軍樂的影響,樂府民歌中的五言詩的發(fā)展更影響了當時文人的寫作,于是產生了文人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被許多文學史家認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詩,當然此詩尚不成熟,但它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里程碑。自此以后,東漢許多作家都有五言詩傳世,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辛延年的《羽林郎》等?!队鹆掷伞芬辉娒鑼懥艘粋€酒家女胡姬不畏強暴,勇拒貴族豪奴調戲的故事。詩中的少女胡姬,貌美若仙,又堅貞純潔;豪奴馮子都橫行霸道,仗勢欺人。此詩與樂府民歌《陌上?!酚挟惽ぶ?,反映了樂府民歌影響下的文人創(chuàng)作的成就。

    《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中最杰出的代表。東漢末年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文人五言詩,其作者不明,后人泛稱為“古詩”。這類作品中的十九首,至梁代被蕭統(tǒng)選編入《文選》,后人遂以“古詩十九首”稱呼它們。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組詩歌并非一人所作,產生的時代大致在東漢后期。其表述的內容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抒寫相思之情,訴說離別之苦的詩作。如《行行重行行》一詩,寫一女子思念遠行異鄉(xiāng)的情人。首先追敘初別,次說路遠難會,再述相思之苦,最后以寬慰之詞作結。又如《迢迢牽牛星》一詩,描寫了織女隔著銀河思念牽牛的愁苦之情,抒發(fā)了愛情受折磨時的痛苦。此外,也有表現(xiàn)生命短促,慨嘆人生無常的作品。如《生年不滿百》等。其他如對功名不就、宦海失意,身居貧賤、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知音難遇的描寫也見諸詩端。

    《古詩十九首》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xiàn)于詩人把自己真切的感情坦然抒發(fā)出來,毫不矯飾,并用特定的景物襯托人物的感情,達到情景相生、情趣天成的境界。其次,它的語言樸素明快、精練生動、耐人咀嚼,有高度的概括力。它對后代五言詩的寫作影響深刻,其后五言詩開始獲得空前的發(fā)展。

    另外,還有一個時期的文學作品,特點鮮明,值得一提,那就是建安文學。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漢沛國譙(今亳州)人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tǒng)一北方,社會有了比較安定的環(huán)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由于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在當時建都的鄴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詩、賦、文創(chuàng)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并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因發(fā)生在漢獻帝建安時期,故后人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核心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chuàng)者,今存其樂府詩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zhàn)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

    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論述漢代文學的基本特征

    漢朝在文學史上一般分為東漢西漢。東西之分是國都所在地來命名的。兩漢的主要文學成就包括:漢賦,散文,詩歌。從文化上看,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圣賢為準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學史家批評漢代文學的雙向模式,即儒家正統(tǒng)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學觀是復古保守的,道家異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學觀是創(chuàng)新進取的。

    漢代文學的基本特征:

    1.漢代再次出現(xiàn)作家群體;

    2.漢代文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民間創(chuàng)作和文人創(chuàng)作都呈現(xiàn)興旺的景象;

    3.漢代文學和經學出現(xiàn)雙向互動,二者彼此滲透;

    4.漢代是文學體裁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代,許多重要的文學樣式都在這個階段孕育產生。

    漢代主要的文學形式

    漢賦

    漢代主要的文學形式漢賦。漢賦是在漢朝涌現(xiàn)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于“鋪采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

    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

    1、是渲染宮殿城市;

    2、是描寫帝王游獵;

    3、是敘述旅行經歷;

    4、是抒發(fā)不遇之情;

    5、是雜談禽獸草木。

    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于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擴展資料:

    漢賦的形成和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余緒,這時流行的主要是所謂“騷體賦”,其后則逐漸演變?yōu)橛歇毩⑻卣鞯乃^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東漢中葉以后,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漢賦的這種發(fā)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狀況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漢代文學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漢代的文學作品,主要有漢賦、散文、漢樂府詩三種形式。

    賦是散文韻文并用、體物寫志的一種文體,是直接從騷體演變而來的,與戰(zhàn)國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關系。西漢早期的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等,都是借物抒懷,文詞樸實。枚乘的《七發(fā)》,開漢武帝時大賦的先河漢武帝之世,是賦的成熟時期,賦家接踵而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是這個時期賦的代表作。這些賦都是氣勢恢廓,景物迷離,詞藻華麗而奇僻,反映了西漢國家的宏偉遼闊和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西漢后期,最著名的賦家是揚雄東漢時期,則以班固、張衡最有名。除了他們之外,兩漢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幾乎都是賦的重要作者。但是漢武帝以來的賦,以文字雕琢和詞藻。

    堆砌取勝,思想內容貧乏。賦家揚雄慨嘆作賦是“童子雕蟲篆刻”。有些賦家企圖以賦作為諷諫的工具,但是往往是功而不止。武帝好神仙,司馬相如作《大人賦》進行諷諫,武帝反而“飄飄有凌云之志”。東漢后期,大賦稍趨衰歇,各種抒情寫物的小賦代之而興,這類小賦多少擺脫了大賦的鋪張刻板的格式,意境較為清新,但是仍然缺乏充沛的生命力。兩漢的散文文學,有很大的成就。

    西漢初年賈誼的《陳政事疏》過秦論》和晁錯的《論貴粟疏》等政論文,都是言詞激切,有聲有色,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對后代散文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司馬遷在《史記》中刻畫了社會各方面許多人物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貫注了他自己愛憎的感情?!妒酚洝窋⑹聨в袕娏业墓适滦?,善于使用繪聲繪色的對話,來揭露人物的性格。

    司馬遷的這些文學手法,大大加強了他的以敘事表現(xiàn)歷史的史學方法的效果。班固《漢書》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漢代的樂府民歌,是中國文學寶庫中極有價值的遺產。樂府本來是政府的音樂機構,其設立當在漢武帝以前。漢武帝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編制廟堂樂歌,歌詞主要由文人寫作。同時,樂府廣泛地在民間采風配樂,代趙秦楚的歌謠,都在樂府采集之列,樂府采集的民歌,經過加工配樂,后來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

    樂府采集的民歌,大部分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民間優(yōu)秀作品,它們的內容,廣泛而深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兵徭的痛苦,官府的掠奪,貧民的亡命生活,婦女的悲慘命運等。這一部分樂府,是兩漢詩歌的最大成就。建安年間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在樂府中屬于雜曲歌辭一類,是漢代樂府民歌發(fā)展的最高峰。樂府詩散佚很多,到現(xiàn)在只剩下四十來首了。五言歌謠,西漢時已經有了。

    東漢時期,在樂府民歌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一些模仿樂府寫成的五言詩。這些作品一般比樂府詩篇幅較長敘事較曲折?!段倪x》所錄《古詩十九首》的大部分,都是東漢的五言詩(其余是入樂的樂府歌詞),《古詩十九首》的思想內容復雜,一般說來很少接觸最尖銳最根本的社會矛盾,所反映的生活是狹窄的。至于其中一部分哀嘆人生短促,要求早獲榮華和及時行樂的作品,反映了些士大夫的庸俗感情,是古詩中的糟粕。

    漢朝文學的基本特點

    漢朝文學是我國文學發(fā)展出現(xiàn)斷層后的再次興起。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于漢朝文學的特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漢代再次出現(xiàn)作家群體

    2.漢代文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民間創(chuàng)作和文人創(chuàng)作都呈現(xiàn)興旺的景象

    3.漢代文學和經學出現(xiàn)雙向互動,二者彼此滲透

    4.漢代是文學體裁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代,許多重要的文學樣式都在這個階段孕育產生

    漢朝在文學史上一般分為東漢西漢。東西之分是國都所在地來命名的。兩漢的主要文學成就包括:漢賦,散文,詩歌。從文化上看,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圣賢為準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學史家批評漢代文學的雙向模式,即儒家正統(tǒng)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學觀是復古保守的,道家異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學觀是創(chuàng)新進取的。

    兩漢散文以歷史散文和政論散文最為突出。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創(chuàng)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也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紀元,是漢代最輝煌的成就。東漢班固的《漢書》與之齊名。政論文中名篇佳作疊現(xiàn),其中包括:賈誼的《過秦論》、《論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粟疏》,桓寬的《鹽鐵論》,王充的《論衡》,王符的《潛夫論》,仲長統(tǒng)的《昌言》等。從文化上看,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圣賢為準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學史家批評漢代文學的雙向模式,即儒家正統(tǒng)思想支配下的教化文學觀是復古保守的,道家異端思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學觀是創(chuàng)新進取的。

    兩漢詩歌以樂府詩和五言詩成就最為顯著。兩漢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辭”之后的又一種新詩體。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是樂府詩中的敘事長篇,后人把它與北朝的《木蘭詩》和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豆旁娛攀住穭t代表了漢代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漢賦乃兩漢一代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它兼收并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等諸種文體。形成了一種容量宏大且頗具表現(xiàn)力的綜合型文學樣式。賈誼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枚乘的《七發(fā)》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志,司馬相如的大賦是漢賦的頂峰。之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都為漢大賦力作。張衡的《歸田賦》還開啟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漢代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散文,上繼先秦,與戰(zhàn)國的散文一道共同構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它和唐宋的詩歌、元代的戲劇、明清的小說,分別雄踞于各個時期的文壇。漢代散文中一類是敘事文,代表是《史記》和《漢書》;另一類是論說文,主要是指名臣的奏議和文人的哲學、政治學專著如《鹽鐵論》《論衡》《潛夫論》《政論》等。

    不過相比之下,漢代散文都是有為而作。在漢代真正“為藝術而藝術”,并且風靡一時的是辭賦。這種文體直接繼承了戰(zhàn)國縱橫家的辯術和屈原、宋玉的“楚辭”。它們在屈原、宋玉的基礎上踵事增華,變本加厲,越來越不重視思想,而一味在文字、在形式上下功夫,爭奇斗艷。漢代人寫賦成為一種時尚,似乎不寫賦就不足以表現(xiàn)自己的才華。漢代的詩壇是相對寂寞的,除了楚歌之外,幾乎找不到激動人心的文人詩歌作品。不過,漢武帝建立樂府機構,搜集了許多民歌。這些詩歌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漢代樂府以其光榮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直接而極其巨大的影響著我國后代文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漢末的《古詩十九首》,曹家父子及建安七子直接承襲了漢代樂府的衣缽。而漢代樂府中的五言體、雜言體,直接影響著文人五言詩的形成,影響著南北朝及唐代七言歌行的發(fā)展。

    拓展內容:

    史學巨著

    《史記》

    司馬遷(前145—約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中國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生于史學世家,其父司馬談是一位博學者,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近十歲時隨父遷居長安,以后拜董仲舒為師學習《春秋》,拜孔安國為師學習《古文尚書》。二十歲那年,他開始廣泛地漫游,游歷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等地。此次漫游中,他尋訪了傳說中大禹的遺跡和孔子、屈原、韓信等歷史人物活動的舊址。漫游結束后,任郎中一職,又奉使到過四川、云南一帶。此后,他曾侍從漢武帝巡狩、封禪而到過更多的地方,足跡遍及全國各地。漫游生活使司馬遷大開眼界,他接觸了各階層各種人物的生活,尤其收集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資料和傳說,為后來《史記》的寫作奠定了基礎。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其父司馬談去世,父親歷史的未竟之業(yè)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元封三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自此,他讀遍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著手著史。未曾料到,一場巨大的災難從天而降。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消息傳到京城,漢武帝為之震怒,朝臣順水推舟,斥罵李陵。司馬遷以為這對李陵不公平,挺身而出,陳說李陵投降實出無奈。他的辯護觸怒了漢武帝,加之他寫就的《景帝本紀》,直言景帝、武帝過失,武帝借此對他兩罪并罰,處以“宮刑”。面對如此奇恥大辱,司馬遷想到過死,但著史之業(yè)未竟,只得隱忍茍活,繼續(xù)寫作。對此,他在《報任少卿書》中有詳細申述,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生死觀。在太始四年(前93)左右,司馬遷終于完成了《史記》這部輝煌巨著。此后,他的事跡不詳,約在武帝末年去世。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130篇。在體例上,《史記》分為5大部分,即本紀,記帝王之事;世家,述諸侯之事;列傳,敘人臣之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記;書,即典章制度。《史記》通過這5個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構成了完整的歷史體系,成為中國歷代史書的基本形式。所謂的“二十四史”,即以《史記》為首。

    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當是無愧的。就《史記》的文學性而言,首先表現(xiàn)在它的敘事方式上,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實際是“寓褒貶于敘事之中”。它敘述了漫長的三千年歷史,再現(xiàn)了歷史上波瀾壯闊的場景和人物活動。《史記》中的很多傳記,用一系列故事展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是由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等故事構成的。同時《史記》中的故事,還有不少是富于戲劇性的。如《項羽本紀》中著名的“鴻門宴”故事,就猶如一場精彩的戲劇演出,劇中人物的出場、退場、神情、動作、對話,乃至座位的朝向,都寫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劇情又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極富戲劇性。其次,塑造了眾多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帝王將相、貴戚富商、文人隱士、游俠刺客、平民百姓。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項羽、劉邦、張良、韓信、李斯、屈原、孫武、荊軻、廉頗、藺相如等,就有近百人。如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可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給以精心描繪,寫出了項羽威武壯烈的悲劇命運。《史記》中所描繪的人物,面目活現(xiàn),神情畢露,得益于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段:人物外貌和神情描寫,生活細節(jié)的刻畫,人物對話的運用,戲劇性場景的設置。上述這一切在司馬遷筆下運用自如。再次,《史記》的語言藝術是精湛的。司馬遷將史料中艱澀難懂的語句,改寫成漢代通行的語言,使古文變得淺顯流暢。如敘事語言精練簡潔、人物語言個性化等。

    司馬遷的人格和實錄精神,深刻影響到后世作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方法;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它的筆法直接影響到唐宋古文家,成為他們行文遣詞的規(guī)范;它對唐傳奇乃至明清小說和戲劇創(chuàng)作也有深遠的影響。

    《漢書》

    班固(32—92),字孟堅,今陜西咸陽人。其父班彪寫有《史記后傳》65篇。父親死后,班固繼承父業(yè),以《史記》的漢代部分和《史記后傳》為基礎編撰《漢書》,歷時二十年。《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只寫一個朝代)著作。其體例基本上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創(chuàng)“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并將“世家”取消,與“列傳”合在一起,統(tǒng)稱“傳”,使《漢書》形成一種新的面貌?!稘h書》共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傳。共100篇。這部斷代史以后成為官修史書的范本。

    《漢書》是繼《史記》之后的又一部富有散文文學特色的史學巨著。其中有不少出色的人物傳記,如《霍光傳》、《朱買臣傳》、《東方朔傳》,都是公認的名篇。特別是《蘇武傳》,并不遜色于《史記》。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但他堅持斗爭,不屈服于敵人的逼迫,不為勸降而動心,一個可歌可泣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感人至深。另外,《漢書》的語言風格與《史記》相比,對照鮮明,它顯得典雅古奧,比較艱深。

    政治散文

    西漢前期作家,他們生當新王朝建立之初,胸懷雄心壯志,把自己的寫作與現(xiàn)實政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這類政論文的中心論題,無外乎總結秦朝的經驗教訓,為新王朝提供治國安邦的良策。其中最杰出作家是賈誼。在他任漢文帝太中大夫的十年時間里,寫下了一系列政治散文,最著名的是《過秦論》。此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首先采用渲染和夸張的藝術手法,描述了秦國逐漸走向強盛的過程,當時六國諸侯集中龐大的軍事力量和最優(yōu)秀的人才想消滅秦國,結果自取滅亡。秦國可謂天下無敵,然而它“仁義不施”,最后反而被反秦的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反差十分強烈。中篇和下篇指出秦二世和子嬰一意孤行,暴虐無道,以致失去民心,實際給西漢王朝提供教訓。晁錯是繼賈誼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政論散文作家,他的名篇《論貴粟疏》對賈誼先已提出的重農抑商的觀點,作了更集中、更詳盡的發(fā)揮,切合實際。

    韻文杰作

    西漢初年,漢樂府民歌尚未唱響,民間的歌謠還很少見,韻文沿襲著楚聲、楚歌的余續(xù)。楚漢相爭的主角項羽和劉邦的楚聲短歌《垓下歌》和《大風歌》是漢初的韻文杰作。

    《垓下歌》

    項羽的《垓下歌》見于《史記.項羽本紀》,其辭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詩用的是楚歌“兮”字體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塑造了項羽這樣一個失路英雄的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沈德潛評其“嗚咽纏綿”(《古詩源》卷二)。

    《大風歌》

    劉邦的《大風歌》,比起項羽《垓下歌》的悲涼慷慨,劉邦的《大風歌》則在雄壯中帶蒼涼情懷: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是劉邦在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十月,討伐叛亂后歸師路徑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其躊躇滿志之情溢于言表,但最后一句卻隱隱透露出一種悲涼的意味?!稘h書.高帝紀》記載劉邦自歌之后“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篇幅雖短,感情卻豐富復雜。

    其他韻詩

    漢武帝有《秋風辭》,烏孫公主有《悲愁歌》等,此時已非漢初。

    另有淮南小山的《招隱士》也有其獨特之處。他雖有楚辭的形式,但表現(xiàn)的卻是屈、宋作品從未有過的招隱的內容。詩中極力渲染山林幽寂凄涼、陰森恐怖的氣氛,說明“王孫兮歸來,山中不可久留”的主題,用于冷峭,“音節(jié)角度,瀏漓昂激”(王夫之《楚辭通釋》),是后世招隱的詩賦之祖。

    樂府詩歌

    樂府機構

    樂府,本是政府的音樂機構。這種名稱大約從秦代開始就有了,在出土的秦代編鐘上就鑄有“樂府”二字。西漢立國以后,沿襲秦朝體制,也設有專門的樂府機構。武帝時,樂府機構的規(guī)模和職能被大大擴大,其中“采詩”是樂府最引人注目的一項職能。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這類詩歌源自民間,為了區(qū)別于文人創(chuàng)作的樂府歌辭,習慣上稱為“樂府民歌”。從“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中,可以知道當時所采之詩具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所謂的.漢樂府詩歌,主要指這一類詩歌。

    樂府民歌

    現(xiàn)存漢樂府民歌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內容廣泛,尤其多反映下層民眾生活和情緒之作。諸如民眾的悲慘生活,戰(zhàn)爭和兵役帶來的災難,封建官僚的無恥,家長制的罪惡,愛情的堅貞,棄婦的痛苦等?!妒鍙能娦小穼懸焕媳?,十五從軍,八十才歸,性命茍全了,但家園破敗,親人凋零,不勝悲苦?!渡闲啊返膼矍槭脑~是:海枯石爛,真愛不變?!赌吧仙!分?,羅敷美貌動人,有勇有謀。反之,“使君”則好色、貪婪、霸氣十足。

    漢樂府民歌的主要藝術特色是以敘事為主,“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擴大了中國詩歌的敘事領域。《陌上?!泛汀犊兹笘|南飛》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尤其像《孔雀東南飛》這樣的長篇敘事詩,各種藝術手段在此都作了完美的發(fā)揮。無論人物對話、動作,還是心理刻畫,都十分成功,形象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詩中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和矛盾沖突的起伏,以及浪漫色彩的結尾,在鋪排上也都恰到好處。另外,漢樂府民歌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雜言種種,其中最常用的是新興的雜言和五言詩。雜言詩句式,字數(shù)不一,有整有散,靈活多變。五言詩則形式十分整齊,如《十五從軍行》等。這種詩體較《詩經》、“楚辭”的四言詩和騷體詩都有明顯的進步,代表了當時的詩歌形式發(fā)展的新趨勢,此后幾百年間,成為文人創(chuàng)作的主要形式。

    《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別名,是漢樂府詩中最長的一篇,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罕見的長篇敘事詩。詩中寫了一個封建社會中常見的家庭悲劇。焦仲卿和劉蘭芝是一對恩愛夫妻。劉蘭芝貌美賢淑,勤于家務,可苛刻的焦母卻不喜歡兒媳,婆媳關系頗為緊張。焦仲卿夾在母親與愛妻之間,處境尷尬,最后因母命難違,勸說妻子暫回娘家。劉蘭芝在娘家又不見容于兄長,逼她再嫁,她只得以死相抵,“舉身赴清池”。焦仲卿聞此消息,幡然醒悟,也“自掛東南枝”,用自己壯烈的死來抗議封建家長的專制。

    漢賦

    枚乘的《七發(fā)》

    《七發(fā)》是一篇諷喻作品,揭露了貴族子弟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在這篇賦里,作者假設楚太子有病,吳客前來問疾,在主客的問答中巧妙地表述自己的見解。賦中以音樂、飲食、車馬、宮苑、田獵、觀濤為題,反復申說縱情享樂、荒淫無度的生活乃致病之由,只有聽從圣賢的“要言妙道”,才能消災祛病。此賦用鋪陳夸張的手法描繪各類事物,詞采華麗,想象豐富,寓諷喻于其中。此賦問世后,因其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文壇仿作者很多,有時以主客問答形式、用七段文字描寫七件事物的賦體文章幾乎蔚成風氣,“七體”幾乎成為文章形式中的一個門類。

    司馬相如的賦

    司馬相如是漢賦全盛時期成就最大的賦家,他的《子虛賦》、《上林賦》最為著名?!蹲犹撡x》假設楚國的子虛和齊國的烏有先生展開對話,子虛夸耀楚國的云夢澤之大和楚王游獵盛況;烏有先生則贊美齊國山河壯麗、物產豐富。作者在兩個人物的對答之中,運用華麗辭藻作了鋪陳夸張的描寫,偉貌奇觀,光華璀璨,使人如臨其境。《上林賦》則用虛構的亡是公的話來夸贊皇家苑囿,以壓倒齊楚兩國,賦中對皇權的歌頌寓于景觀的描繪之中。司馬相如的賦想象力豐富,描寫細膩,辭藻華麗,結構謹嚴,建立了漢賦固定的模式,卓絕漢代。

    五言詩的產生

    五言詩萌芽于民間歌謠,其形成受到北方少數(shù)民族音樂和軍樂的影響,樂府民歌中的五言詩的發(fā)展更影響了當時文人的寫作,于是產生了文人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被許多文學史家認為現(xiàn)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詩,當然此詩尚不成熟,但它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里程碑。自此以后,東漢許多作家都有五言詩傳世,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辛延年的《羽林郎》等?!队鹆掷伞芬辉娒鑼懥艘粋€酒家女胡姬不畏強暴,勇拒貴族豪奴調戲的故事。詩中的少女胡姬,貌美若仙,又堅貞純潔;豪奴馮子都橫行霸道,仗勢欺人。此詩與樂府民歌《陌上?!酚挟惽ぶ睿从沉藰犯窀栌绊懴碌奈娜藙?chuàng)作的成就。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中最杰出的代表。東漢末年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文人五言詩,其作者不明,后人泛稱為“古詩”。這類作品中的十九首,至梁代被蕭統(tǒng)選編入《文選》,后人遂以“古詩十九首”稱呼它們。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組詩歌并非一人所作,產生的時代大致在東漢后期。其表述的內容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抒寫相思之情,訴說離別之苦的詩作。如《行行重行行》一詩,寫一女子思念遠行異鄉(xiāng)的情人。首先追敘初別,次說路遠難會,再述相思之苦,最后以寬慰之詞作結。又如《迢迢牽牛星》一詩,描寫了織女隔著銀河思念牽牛的愁苦之情,抒發(fā)了愛情受折磨時的痛苦。此外,也有表現(xiàn)生命短促,慨嘆人生無常的作品。如《生年不滿百》等。其他如對功名不就、宦海失意,身居貧賤、世態(tài)炎涼,人情淡薄、知音難遇的描寫也見諸詩端。

    《古詩十九首》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標志著中國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xiàn)于詩人把自己真切的感情坦然抒發(fā)出來,毫不矯飾,并用特定的景物襯托人物的感情,達到情景相生、情趣天成的境界。其次,它的語言樸素明快、精練生動、耐人咀嚼,有高度的概括力。它對后代五言詩的寫作影響深刻,其后五言詩開始獲得空前的發(fā)展。=

    《建安文學》

    東漢末年,動蕩不安。漢沛國譙(今亳州)人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tǒng)一北方,社會有了比較安定的環(huán)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yǎng),由于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在當時建都的鄴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詩、賦、文創(chuàng)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并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因發(fā)生在漢獻帝建安時期,故后人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核心是三曹,它包括:曹丕,曹操,曹植。

    22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