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少兒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主題的征文
推薦文章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囊郧嗌賰核仞B(yǎng)的培育與引導主題的征文5篇,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青少兒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征文(一)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大公無私、樂于奉獻的道德模范。這個城市有了他們才更加美麗,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們洗卻了心靈的污垢,詮釋了道德的真諦。
我就認識這樣一個人。這位袁隆平院士,_年_月出生,_人。1953年畢業(yè)于西南農學院,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獲我國迄今唯一的特等發(fā)明獎。
年過古稀,本該含飴弄孫、頤養(yǎng)天年,可袁隆平依然堅守在一線,每天準時上班,準時下田,上午9點半到10點半,下午3點半到4點半,是他固定到試驗田的時間。越是打雷刮風,越是下大雨,他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因為那是檢驗他的“寶貝”的關鍵時刻。袁隆平告誡助手們:“搞科研,要有一種在國際上爭先的精神。就像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人家后頭?!彼木褪菗屨茧s交水稻研究的國際制高點。袁隆平雷厲風行,說干就干。新世紀的第一年,超級稻首期畝產700公斤的目標順利實現。
袁隆平同志等是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于創(chuàng)新、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于祖國和時代的貢獻。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鉆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樂于助人,甘于奉獻。
青少兒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二)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寶,何如讓孩子在自己父母身邊在學校里乃至將來在社會上健康成長和快樂生活,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無法回避的實際課題。
學校生活,要求孩子們樹立較強的集體觀念、時間觀念、遵守學校紀律和尊重社會公德。但孩子年齡小,貪玩的天性只是讓他僅懂得了這些道理,如果不經過持續(xù)得體的訓練和教育,那也不一定能獲得較好的結果。因此從孩子上幼兒園起,我便對孩子進行常規(guī)教育,對怎樣上課、怎樣回答問題、怎樣尊敬老師、怎樣團結同學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做了明確的要求。然后,時常教誨,孩子依舊不可能“事事洞察皆文章”,要不然,這個孩子也可能沒有童真童趣了。
我對孩子的教育,僅憑單純的講道理是不行的,孩子們都喜歡聽大人孩提時的故事,哪怕是最頑皮的孩子一聽講故事,馬上就會提起神來。我就抓住了兒子的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過自身兒時的磨難對他進行適時的教育。
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給他講當代著名科學家的事例,使他懂得學習應該認真、刻苦。孩子做作業(yè)時,難免有“螺絲屁股”現象發(fā)生。為了培養(yǎng)孩子靜心耐心的性子,孩子媽媽在他做作業(yè)時會靜靜看書陪讀,使之潛移默化地慢慢培養(yǎng)該靜則靜該動能動的行為習慣。
我們十分注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團結友愛的精神,例如:孩子有時來告狀,說個別同學對他的東西比如玩具、圖書感興趣,乃至放學后叫他請客買吃的事情等。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就會笑著對他說:你作為一個男同學,起碼要具備大方大度和廣納人氣的氣度,在你有能力的條件下,為什么不做“好人”去成為一個“領袖”呢?接下來,孩子自己也笑了,孩子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我也就達到了教育目的…….但反過來,我絕對不允許他有“那種”思想的存在,因為這是兩種“制度”下不可對等的要求,我告訴兒子,誰要有對等凡俗的計較,以后誰將會有凡俗的結果。
我總覺得,我們對孩子在道德建設上的培養(yǎng)有利于他德育上的幫助,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尊重社會公德(如在公交車上讓座,給社會上那些乞討的同齡人或老年人施以幫助、殘疾人義演的贊助和汶川大震捐資等等)都能極大地培養(yǎng)他將心比心的同情心和對現有幸福生活感恩的心,從小幫助他樹立更大的自信心和將來對社會富有責任感。又比如說,我們在每月給我父母養(yǎng)老錢的時候,盡量讓孩子看到,要他知道他的父母不忘“生養(yǎng)之恩”。好幾次,孩子也會自然地“關心、催促”我們一月當中是否及時給他爺爺奶奶“孝順”錢了沒有。孝心從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催芽并茁壯成長。孩子雖小,尚在小學生之列,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一代人的素質有所提升,必須有二代人的付出,我們現在做父母的沒有理由不擔當起這個使命,梁老用《少年中國說》不無道理地說教了我們這個國度。
人都有自尊心,適度的表揚和批評,孩子辨明了是非曲直之后,我常用表揚他身邊某個學生伙伴道德品質、思想行為上的積極因素去影響和克服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消極因素,寓批評于表揚之中,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孩子模仿性很強,教師和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和孩子媽媽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我們首先盡量做到。如要求孩子對人講話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孩子要愛護環(huán)境,我就帶頭做好環(huán)保工作,特別是我能整整七年義務打掃我們自己這個單元從頂樓6樓到一樓的樓道衛(wèi)生。
日子過得真快,雖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們忙得高興,累得有意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更加努力工作,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我的兒子在成長中也躍上一個更新更高的臺階。
青少兒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三)
現在的學生思想活躍,情感豐富,知識面廣,班主任在開展教育工作時,應體現以關心、理解、尊重、信任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情感因素,并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努力學習,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奮斗。
一、 熱愛學生,嚴格要求
熱愛學生本身是教師的一種教育手段,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幾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贊許的眼神,一絲理解的微笑,信手拈來,俯拾即是。教師愛學生,學生體會到這種溫暖之情,內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進心必然更強烈,就會自覺按老師的要求去做,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從而形成一種求學上進的熱情。
嚴格要求學生是熱愛學生的具體表現,做到從愛出發(fā),從嚴出發(fā),去教育學生,去感染學生。愛學生,不等于縱容放任學生,只愛不嚴,不是真愛;相反,只嚴不愛也無法真嚴。要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必須堅持愛嚴結合。學生處于成長之中,還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自管,看問題往往膚淺或片面,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難免犯錯誤,教師如果對學生不管不顧,放任自流,只會害了他們。我們平常會遇到學生不交作業(yè)的現象,情況多樣,有的是做了忘記交,而有的則根本沒做,剛開始時也許只有一個沒做,如果沒有采取措施,時間久了,就會有很多的同學不做作業(yè),連平常的作業(yè)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一個班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就很有問題。若一開始,就設法讓沒做作業(yè)的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補做,你的態(tài)度強硬認真了,以后不交作業(yè)的現象也就可以杜絕了。一個教師越是熱愛學生,對學生的要求就越嚴格。
老師要對要求的落實做經常性的檢查,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持之以恒,內化成自覺的行動。
二、尊重學生,平等信任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也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都需要掌聲與鮮花??梢哉f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發(fā)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特別希望家長、老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自尊心。
尊重學生是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活動只有在既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積極性,又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積極性的時候,教育效果才能達到最大化。尊重學生則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關鍵。同時,尊重學生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心態(tài),但他們又有一種強烈的獨立愿望,要求別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意見,當這種要求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表現出由衷的喜悅。尊重學生,平等信任,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給予他們純真的愛。他們渴望得到同學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和信任。他們對外界的反映和評價常抱有一種戒備和警惕的心理。教師理解的一語一笑,都能產生極佳的心理效應。反之,一旦他們發(fā)現有人輕視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時,馬上就會產生敵意 ,緊緊把自己包裹起來,回到自我內心的世界,不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甚至產生 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學生的厭學、棄學行為有時就由此而來。
三、互相交流,教學相長
師生間的良好關系表現為兩者之間的互相交流。師生間的互相交流是實現教育教學任務的基本途徑。因為這種交流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是全方位、多側面、多功能的交流。既有知識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有意識交流,如上課、改作業(yè)、談話、課外活動的組織,又有無意識交流,如日常觀察、言談、舉止和印象等。師生間的互相交流雖然始終是一種雙向交流,但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學生這一交流的主體。因為學生既不是單純接受,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同樣有著交流的主觀愿望,忽視這一點,交流就失去一方,也就不成為積極的交流了。因此,作為握有交流主動權的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和滿腔的熱情讓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到極致,進行一種持久的和諧的師生交流。
學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他們有憧憬,有夢想,教師要做有心人,給與他們熱情的關注,努力理解他們的思想,提供他們鍛煉的機會,讓他們樹立起自信心,使他們積極健康的發(fā)展。
青少兒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四)
學校道德教育是道德價值的引導和個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動的結合。引導性意味著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薄爸挥袑W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樂于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蔽ㄎ镛q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只有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他律”為“自律”的時候,學生內部活動才能被啟動,其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說的:“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形成內驅力,由此推動學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形成各種良好的素質。”
而這良好的素質形成,需要教師平常對學生各種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引導。從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特點看,低年級甚至中年級的兒童,其道德行為多半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況下實現的。到了高年紀,其道德行為的自覺性才日益明顯地發(fā)展起來。所以,良好的習慣不可能靠自發(fā)形成,必須經過指導和訓練。同時,還要明確,習慣是一種定勢,不良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難以改變。小學階段是小學生諸多習慣養(yǎng)成的起始階段。烏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某種神經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句話道出了良好道德習慣對于人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從小學生開始就應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從生活實踐中逐步引導學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和道德品質的自我構建。
如我們在創(chuàng)設各種德育活動中應充分發(fā)揮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正確地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方法論等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以研究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核心,創(chuàng)設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環(huán)境和恰當的教育方式,以此來引導和激發(fā)兒童自我教育的動機,促進兒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獲得“變他律為自律”。這樣讓學生逐步地從自主的生活實踐中,從自己的道德體驗中,獲得自我超越,獲得在多元價值中選擇自我的價值定向,從而自主地培養(yǎng)自己的德行品質。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德育外在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我們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努力更新觀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應相應地發(fā)生變化,要從長遠的發(fā)展觀、社會觀來正視自己的教育對象,不負教育的光榮使命。我們的學生最終是要走上社會,成為社會人。一個人走上社會無論是環(huán)境的適應,還是知識技能的獲得,抑或事業(yè)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與他自身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而他的綜合素質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關,自我教育能力越強,就越有利于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其生存和發(fā)展能力就越強。所以,只有從小學生開始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個人成長的需要。
青少兒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五)
學校道德教育雖然是在學校里組織進行的,是通過道德教育的內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實施的,但是學校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及其經驗而產生作用的。因為道德表現在日常行為中,它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的具體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體的生活的。道德的學習與發(fā)展也是在生活的實踐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是無意義的,也是無效果的。如此說來,學校的道德教育總是以關懷學生的現實的生活為價值取向的,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就意味著學校在價值引導的基礎上,通過系列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來實現兒童品德的由“知”到“行”這一目的。如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訓練和各種實踐活動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意義的領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認識,從中開拓了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學生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道德關懷意識。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內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與生活的意義聯系在一起的。這是道德教育實踐的含義所在。
其次,再面對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年齡來講,他們是兒童。兒童在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許多錯誤概念或糊涂觀念。因此,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要講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進行通俗的說理和評價促進小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為的經驗和富有積極情感色彩的體驗。當學生從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為給集體、別人帶來好處,得到輿論的好評的體驗時,他們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確性,從而加強繼續(xù)執(zhí)行這些要求的堅定性與熱望。
其三,隨著德育外在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德育手段也應相應變化。如果學校僅僅利用各種手段獎懲、約束兒童的生活中的行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變成了道德控制。這種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斷能力,反而把兒童訓練成唯唯諾諾的服從者。如此缺乏生活實踐性,我們學校道德教育僅僅成為道德灌輸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實效。而在學校教育里一切會被認為是絕對適當必要的。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嚴格的道德監(jiān)督。兒童是小心的生活在倫理之中,根本無從談起道德的自主發(fā)展。他們一旦走出學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無用了。而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必然引起社會心理環(huán)境的變化。學校作為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必然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學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發(fā)生變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們可以積極開展“重在實踐,體驗過程”的課題研討活動,做到“三個結合”,既“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毕嘟Y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如此充分的發(fā)現、利用學校內部及其周邊社區(qū)的各種社會自然環(huán)境等德育資源,積極的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讓學生在學校接受有關德育信息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切身體驗,真正對教育者所傳送的品德內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內化,將外在的品德規(guī)范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我們應廣開思路,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不斷地練習,使許多道德行為形成牢固的習慣;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
以青少兒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主題的征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