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感悟作文
不知不覺間,又要進入春節(jié)模式了,春節(jié)也稱為過年,過年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在大家的眼中,過年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021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感悟作文5篇,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感悟作文(一)
“年”是什么?據(jù)說古代人過年是躲避一個叫“年”的怪獸,在驅(qū)逐“年”獸時人們發(fā)現(xiàn):“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于是,每年的除夕家家貼上紅對聯(lián),戶戶燈火通明,人們?nèi)挤疟?,一家老少守更待年。王安石的《元日》詩,給我們形象詮釋了過年風俗的隆重和親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
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年,那種殷切的心情就如同饑餓的乞丐等盼一鍋出籠的熱包子??晌业扰蔚木烤故鞘裁茨?想想無非是一頓能帶點肉腥的餃子,給長輩們磕頭賞的一毛兩毛壓歲錢,還有隔兩年才有的一件新褂子……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多數(shù)人家都很窘迫的年代,只有過年父母才肯緩釋一下平日的節(jié)儉,讓我們盡情享受一頓不限量的白菜幫加帶點豬肉餡的水餃,對于平時以窩頭地瓜干為主食的姊妹們而言,的確值得期待。除夕夜守歲,父親會滿上一杯九分錢一兩的地瓜干酒,敬完祖上再自飲,還會念念有詞:“過年過年,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父親說他小的時候,窮人管過年叫“過關”,因為那年月窮人借債的多,到年底就要還清一年的債務,有民謠道:“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眰魅绻吹綄Ψ郊依镔N上了紅對聯(lián),就不能再上門催債了。窮人家這一關就算過去了?!盀槭裁囱?”我們不解?!耙驗橘N上對聯(lián)就說明人家一家人開始過年啦,怎能再上門催債?那就太不‘仁義’了,整個正月都不得催債。中國人還是很講究‘禮儀’地?!蔽揖秃転椤栋酌飞系臈畎讋诓恢涝缭缳N上對聯(lián),而被黃世仁逼死在大年三十咋舌惋惜,現(xiàn)在想來“桃符”能擋“鬼”一說還是不無道理的。講這話的時候,父母親都滿足于自家過年沒有上門討債地,能安心安穩(wěn)地吃頓水餃而感恩社會的進步。孩提的我則感嘆那紅對聯(lián)的神威。
八歲那年,我們家還真就開始了賣對聯(lián)的修行。父親是運河沿大小碼頭一帶公認的秀才,那一手蒼勁漂亮的毛筆字更是人見人夸,于是每年從臘月二十幾,手拿紅紙找父親寫春聯(lián)的左鄰右舍便不斷登門,趕上那年爺爺去世,我們家三年不能貼對聯(lián),這給正在為我們學費錢犯難的父親開辟了思路,也開啟了我們家歷時三十年的“賣春聯(lián)”生涯。父親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寫春聯(lián),學校一放假我們姊妹就去閘口丁字路口出攤。賣春聯(lián)不僅解決了我們交學費的問題,同時寬裕了過年的開支,餐桌上有了豬頭肉,手里的“撲拉激”變成了火花,兜里的錢除了交學費,還多出了幾毛買花生粘吃。除夕夜的氣氛較以往更加歡快,父親的話題也經(jīng)常圍繞我們的學費和學習展開:“學習要用功,知識裝到肚里,風吹不掉,雨淋不濕,小偷偷不走,強盜搶不跑,走到哪兒帶到哪兒,只有學問才配受人尊敬。都說陰天餓不死瞎眼雀,那是沒挨過餓的人說的話?!备赣H的教誨至今縈繞于耳,就像每年除夕的鐘聲警示著我們,不敢懈怠生命的時光。
白云蒼狗歲月催人,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的時代,過年早已超越了溫飽的需求,演變?yōu)椤皥F聚”的代名詞。日常忙于工作、生意、孩子、家務的我們,在為生計奔波的歲月里,迷失在春夏秋冬之中,似乎麻木了自己,只有當街上掛起搖曳耀眼的紅福字,才猛然意識到“年”的來臨,心底涌起對兒時過年的懷戀與追憶,開始期盼過年時與父母姊妹團聚的時光。至于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能圍在父母跟前感受親情,擠在陋室里敘家常亦是周身的溫暖。愛心回家成了過年最本質(zhì)的旋律。不管是布衣平民還是事業(yè)有成,無論是不愁吃穿還是腰纏萬貫,都沒有回家與親人團聚有著最真切實在的幸福感。只有與親人共享成就,與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共享快樂,才是真正令人陶醉的成功。
曾幾何時,過年回家在國民心目中究竟有多重大?看看每年的春運大軍,那大包小裹的人流,那排山倒海的氣勢,就知道“年”的威力和黏性。或許,在交通部門看來過年是春運,在機關企業(yè)眼里過年是放假,在經(jīng)營者那里過年是商機,外國人定義中國的年是停工停產(chǎn)……然而,對于游子,年是回家,在親人心中,年是團圓。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姿多彩。過年的形式也愈加多元化。前些年旅游過春節(jié)成為一種潮流,大概人們倦怠了吃飽喝足看春晚的乏味,不愿再蝸居宅家,眾多時尚一族借著假期開起私家車,拉上一家人,有說有笑去奔赴一場游走的春節(jié),在領略異地風情中開闊視野,在游山玩水時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進而很多老年人開啟了候鳥式旅居模式,在經(jīng)歷半生勞碌之后,開始品悟生活的本真,享受心靈放飛的暢然。退休后的老人們夏季欣賞北國風光,冬季又紛紛來到南國之鄉(xiāng),感受溫潤清新椰林婆娑的南國風景。在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里,我?guī)еS河運河遠古的塵煙,也隨候鳥人流來到碧波藍天的南國海岸,體味一種別樣的“過年”,如果說蘇東坡“身心安處即是家”的觀念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候鳥一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愜意,則是一種主動地追尋,讓自己生命的內(nèi)涵得以延伸、拓展、超然。
去年,一場突入其來的疫情,攪亂了人們過年的心境,也改變了眾多精心策劃的過年方略。瞬間,14億國人眾志成城,千萬個步調(diào)統(tǒng)一在一致抗疫的旗幟下,在安靜、緊張、堅守、期待、信念等五味雜陳的氛圍中,我們度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jié)。然而,正是這個特殊的春節(jié),驗證了我們的黨一心為民,驗證了我們的政府擔當作為,驗證了我們的醫(yī)務工作者無私無畏,驗證了我們的軍隊勇往直前,驗證了我們的人民聽從號令……民心更加凝聚,國家更具威力。今年的春節(jié),大家都時刻準備著,為了安全,為了家國,為了明天的美好,過一個服從安排的“年”。
過年,始終跟隨時代的腳步在與時俱進:從神話的桃符到詩詞的對聯(lián),從噼里啪啦的爆竹到環(huán)境治理的安靜,從磕頭作揖拜年到賀卡微信問候,從回家相聚到出游賞景……年不斷演繹著形式,豐富著內(nèi)涵。年的姿態(tài)越來越豐滿,年的旋律扣動著我們的心弦。當然,無論何時,年是新舊交替的接力,是歲月靜好的延續(xù),過年的隆重沒有變,過年對未來的希冀?jīng)]有變。
過年,永遠凝結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感悟作文(二)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對中國人而言,春節(jié)不僅是一段假期,更是親情與文化的載體。今年,很多人因疫情防控等原因選擇“就地過年”,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生活保障、福利補貼,還有情感互動和心靈撫慰。如何讓異鄉(xiāng)客在南京過出“年味”,找到家鄉(xiāng)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都要行動起來。
近日,中央和省市相繼發(fā)布通知、出臺舉措,加強對“就地過年”群體的服務保障。從提高加班費、發(fā)放紅包禮包、發(fā)放消費券,到衣食住行保供穩(wěn)價,這些舉措誠意滿滿,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宗旨意識。不過,要想把這些政策落實到位,還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精準施策、精細安排,把政策舉措變成可操作性強、有溫度、有內(nèi)容的具體行動。另一方面,這些“硬舉措”大多是在滿足人的物質(zhì)需求,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滿足留守者的情感需求,避免他們“吃喝不愁,但心里空落落”。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伸出雙手,用南京人的熱情填補他們的親情空白和情感遺憾,他們都有參與感、充實感、幸福感。
所謂“年味”,很大程度在于儀式感。貼春聯(lián)、包餃子、年夜飯、守歲、拜年……這些集體活動承載著中國人的人倫秩序和文化歸屬感。在南京過年,這些該有的儀式也應盡量滿足。針對農(nóng)民工、企業(yè)員工、大學生、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不同群體,可以拿出對應的方案,提供必要支持,幫助他們與家人多溝通交流,實現(xiàn)云團圓、云聚會。同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組織一些線下活動,或相約聚餐,或結對互助,一起包包餃子、看看春晚,一起圍爐夜話、守歲倒數(shù)……相聚團圓就是年,心安處就是家,這個“南京年”,完全可以像家鄉(xiāng)一樣熱鬧喜慶、安心舒心。
選擇“就地過年”,對個體來說也為防疫大局做出犧牲。對這種犧牲的回饋,除了“你加班、我給錢”式的公事公辦,更需要換位思考、共情共鳴,報以感恩之心和善言善行。豐年留客足雞豚。南京是一座博愛包容的城市,也是一座愛才聚才的城市。無論選擇南京落腳的畢業(yè)生、在寧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為城市建設發(fā)展做出貢獻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是曾經(jīng)的客人、如今的家人。相聚是緣,一起守歲更是緣。我們理應守望相助、攜手共度,讓這個疫情之下的“南京年”,成為新老南京人增加了解、增進感情的契機,成為新南京人融入城市、完成身份轉換的契機。當日歷翻過新的一頁,會有更多人愛上南京、選擇南京,為南京驕傲自豪。
年,是中國人最看重的時間節(jié)點和情感節(jié)點,也是內(nèi)心最溫暖、最柔軟之所在。我們感謝每一位留在南京過年的人,愿每個人都被善待,都能在濃濃年味中感到快樂幸福。我們也相信,這個“南京年”會成為值得珍藏心底的美好記憶。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感悟作文(三)
在我的家鄉(xiāng)湖南邵陽有句俗語:大人盼載田,小孩盼過年。對于農(nóng)村人來說,一旦春天把秧苗插下去,就有了秋收的期盼,民以食為天嘛。孩子則是單純地盼著過年,有讓人流口水的雞鴨魚肉和零食,更有壓歲錢和新衣服穿。其實,大人又何嘗不盼著過年?!斑^年”的“年”就是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個民族刻在骨子里的集體記憶。
順口溜里的年味
我已近耄耋之年,有著滿滿的童年的過年記憶。從小就記住了家鄉(xiāng)流傳的關于過年的順口溜:二十二,進城恪;二十三,蘿卜擔;二十四,祭灶司;二十五,蒸酒磨豆腐;二十六,殺廄廄;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準定有;三十日,放肆吃。
……
下面選幾條說說——
二十二,進城恪?!般 笔羌亦l(xiāng)的土話,就是“去”的意思。到了這一天,各家的女主人提著雞鴨和黃豆、花生、瓜子等土特產(chǎn)結伴進城換錢,采購煙花爆竹、糖果餅干,給孩子扯布做新衣服。
二十三,蘿卜擔。我們村里的地土質(zhì)堅硬,種出的蘿卜不好吃,附近有個叫“沙子田”的地方土質(zhì)松軟,種出的蘿卜肥嫩帶甜味,年前多去那里買蘿卜。殺年豬時,需要用到大量的蘿卜與豬蹄豬骨一同倒入大鍋燉,燉熟后保存至瓦缸,留著過年和平日做“水菜”。也就是因為蘿卜,流傳著“養(yǎng)女要嫁沙子田,蘿卜不用油和鹽”的順口溜。
二十五,蒸酒磨豆腐。這是年前最忙的一天。酒要做白酒和甜酒兩種。白酒也稱燒酒,原材料就是大米,需提早泡發(fā)蒸熟放酒藥發(fā)酵;甜酒則要用糯米,當天短時間浸泡就行了。此外,黃豆提前一天浸泡。
酒香飄溢功夫深
到了這天,母親就交給我們姐妹磨豆?jié){的任務,她自己則把糯米倒入蒸籠蒸熟后,盛到案板上,用筷子挑松攤涼,再拌上酒藥,入缸壓實,正中挖個凹留“酒釀”,再用棉絮和稻草將缸捂緊包裹好,放到爐火旁保溫,三天后酒香四溢。
我在家最小,俗稱“滿女”,深得父母寵愛兄姐呵護,好吃的留給我吃,新鮮東西讓我先嘗。甜酒啟槽,母親會舀小半碗讓我先嘗,其他的要等過年才配水煮開吃。想起來那個甜呀,沁入心脾。
烤燒酒是個細致的技術活,要有一種下方有一個圓洞的蒸籠與雙層的竹筒對接,再連到一個酒壇盛酒。將發(fā)酵好的米飯倒進蒸籠,放到一口盛有半鍋水的大鍋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煨烤,讓酒汽浸入竹筒內(nèi),竹筒外則引冷水冷卻筒內(nèi)的酒汽。當時年紀小,怎么也想不明白,米如何變成白酒,長大后學了化學專業(yè),才明白并贊嘆老祖宗的智慧,早早就懂得蒸餾原理。
烤酒也是個慢活兒,從早烤到晚,白酒是父親的“嗜好”,他自然樂此不疲。一向不茍言笑的父親,此時臉上堆滿笑意,時不時用小酒杯接一點品嘗,直到酒味變得很淡了才從容收攤。
五花八門做豆腐
而這邊,母親處理好米酒后準備一個大缸,加上水,用石膏在缸壁上來回摩擦,讓水變成乳白色后,便把我們磨好的豆?jié){用包袱過濾掉豆渣再將豆?jié){煮開,而后快速倒入有石膏水的缸里,攪勻,蓋上蓋兒,等候片刻,哇,滿滿一缸豆腐花就出來了。這時,母親又會裝一小碗放少許食鹽讓我享受“特權”。然后把豆腐花裝進準備好的幾個鋪有濾布的木匣,包緊蓋上蓋兒,用磚頭壓實,讓水濾干,這樣豆腐便做成了。
做好的豆腐有多種吃法,煎煮炸,烘曬豆干等,我們那兒最具特色的要數(shù)“豬血豆腐圓子”,家家戶戶都做。做法并不復雜,把豆腐用手擠碎,將一定比例的肥瘦相間的新鮮豬肉切成拇指大小,再加一定比例的新鮮豬血和食鹽,沾油和勻,擠出兩個拳頭大的球,雙手交換輕拍成光滑的圓形,排放到事先準備好的篾盤上,用谷殼或鋸木灰點燃小火慢慢煨烤,等圓球縮成一個拳頭大小,切開后小肥肉塊呈半透明水晶狀,豬血豆腐圓子便做成了。這種豆腐存放時間長,吃起來方便,口感好,很受歡迎。因煙熏作用外觀呈黑色,雖看上去像只煤球,但切開卻是美食,用“外黑內(nèi)秀”形容不為過。
殺豬 打糍粑 守歲
二十六,殺廄廄?!皫睆淖至x上泛指牲口棚,在我們家鄉(xiāng)演變成“兒語”,融入親昵意味,把豬說成“廄廄”二字,把肉說成“巴巴”二字。
每年的這一天也是很忙的。要請屠夫,要有勞力配合殺豬和解剖豬的各部位。前面說的做豬血豆腐圓子,豬血就是這天用盆接的。家鄉(xiāng)不產(chǎn)茶油,豬板油和部分大肥肉煉成豬油應付全年炒菜。豬肉除留足過年及人情來往,其余砍成條烘成臘肉,有些人家會出售一點補貼家用。
二十八,打糍粑。各地年俗不同,北京、廣東、江浙等地興年糕,而湖南、江西一帶則用糯米打糍粑。打糍粑更是一個體力活兒。洗凈石臼,準備兩根手臂粗、一米多長的大木棒,我們叫粑槌。將煮好的糯米飯依次放入石臼,兩個壯勞力你一槌我一槌用力舂糯米團,直到糯米團成細泥狀。把槌好的糯米團擺放到撒有面粉的木板上,再填滿圓形的模子攤放晾干,倒出模的就是糍粑了。記得我家的模子中央雕刻有牡丹花和“福祿壽喜”繁體字,出模后還用筷子頭點上紅色,紅白映襯好看又喜慶。
糍粑的吃法很簡單。父親用鐵絲編成一個鐵架,把糍粑放煤火或柴火灰上烤,一次五六個,要不斷翻烤避免焦糊,等到烤軟最好是熱氣爆開再吃,原汁原味的糯米清香四下飄散。母親會拿塊小黃糖塞到糍粑里烤融給我吃,又香又甜。
三十日,放肆吃。這天過大年,飯菜非常豐富,可以放量海吃。不乏儀式和規(guī)矩,先得備香燭鞭炮祭祀祖宗,而后家里最權威的長輩動筷,其他人才能開吃。
吃完年飯后,一家人圍坐火爐旁,繼續(xù)嗑瓜子剝花生講故事,但要講吉利話。緊接著大人給孩子分發(fā)壓歲錢。大年三十這天睡得晚,我們那叫“守歲”,若有小孩困了想去睡覺稱作“挖窖”,意喻睡夢中挖金銀財寶發(fā)大財。
穿新衣 串親戚
再說說“頭初一,大現(xiàn)身”這句俗語。年前大家各自準備年貨深居簡出,大年初一這一天該出門互相拜年了。記得這天提前吃完早飯,家里男主人就帶著孩子和鄉(xiāng)親匯合,成群結隊挨家挨戶拜年。每到一家,家庭主婦熱燒酒煮甜酒,擺出臘肉、臘腸、臘豬肝、臘雞胗、豬血豆腐圓子等做下酒菜熱情招待,將花生、瓜子、糖果、餅干、桔子之類的零食大把塞進孩子的口袋。衣服褲子沒口袋是不行的,年初一那天孩子們會穿上上下各有兩個口袋的衣褲。
慢慢的,鄉(xiāng)里逐漸跟城里同化,服裝的變革追趕潮流,男孩穿上西褲雙手插入褲兜里昂首走路“扮酷”,女孩雙手插入上衣的衣袋里“裝嗲”。我的母親比較開明,給我做了條背帶褲,又叫“工裝褲”,胸前還貼了個口袋,全身加起來五個口袋更神氣了,比只有四個口袋的孩子能多裝些零食,心里美滋滋的。
大年初二開始,成了家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輪番給父母、岳父母拜年,或走親戚,一直可延續(xù)到初十。歇幾天又到了元宵節(jié),耍龍燈唱大戲地熱鬧幾天,之后才有“吃了元宵肉,各人尋門路”之說。意思是過了元宵后,就該各就各位干活覓食。種地的開始春耕播種,做生意的開門大吉,出門打工的整裝待發(fā)了。
之所以寫這些曾經(jīng)或延續(xù)到今天的風俗,是讓自己不忘來路,記住鄉(xiāng)愁;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以及給予我美好童年生活的記憶。
如今,我在粵港澳大灣區(qū)核心的深圳,幸福祥和地過著晚年生活。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感悟作文(四)
你們心目中過年是怎么樣?是得紅包么?是玩游戲么?是放鞭炮么……不是,都不是,我們家過年最讓我盼望了,因為過年可以做與平時不同事:
鏡頭一:殺雞
過年了,餐桌上當然少不了鮮美雞肉了。看奶奶殺雞,只見奶奶把燒好熱水放入事先準備好臉盆里,然后讓爺爺把雞腳與翅膀抓住,奶奶拿著明晃晃菜刀,先把雞脖子上毛毛拔掉,然后用刀割斷雞脖子上血管,血就從雞脖子里流出來,這時候雞進行最后垂死掙扎,沒過一會兒雞就不動了,奶奶把雞放到事先準備好臉盆里。
鏡頭二:燒火
同學們家應該都看到過父母燒菜做飯吧,但今天我要帶你們?nèi)ヒ粋€別樣廚房,看,這個廚房燒菜做飯用不是我們平時看到煤氣而是自己做大灶,上面放著一口很大很大鍋,下面是用柴火作為燃料,聽奶奶說這叫大灶,以前城市農(nóng)村做飯都用它,現(xiàn)城市生活條件好了已經(jīng)不用了,農(nóng)村還保留著,不過也只是偶爾用一下,我要求下,今年年夜飯就是這口大灶里燒出來,我與弟弟自告奮勇承擔起燒柴火活,先用松毛把小柴引著,然后根據(jù)燒菜火候添加或是減少柴數(shù)量。這可是燒菜關鍵,柴太多菜就容易燒焦,反之就不容易熟。用大灶燒飯可真是一門學問啊,奶奶手把手指點下,我與弟弟勉勉強強才把這任務完成了。
鏡頭三:吃年夜飯
忙碌了一個下午,終于大家努力下做了滿滿一桌豐盛菜肴:瞧剛剛還是活蹦亂跳雞啊,魚啊,現(xiàn)已經(jīng)被奶奶搬到了餐桌上了,除了雞啊,魚啊,還有奶奶自己種各種好吃蔬菜,我與弟弟最喜歡吃奶奶燒五香牛肉啦,開飯了,隨著奶奶一聲令下,我們家女將們把事先準備好菜一盤一盤端到桌上,大家一起圍坐餐桌旁,一邊吃一邊聊,爸爸媽媽們向爺爺奶奶匯報一年工作情況,我與弟弟匯報我們一學期學習情況,這次考試弟弟比我考得好,我暗暗下決心下學期要超過弟弟。然后就是長輩們給我與弟弟發(fā)紅包,我與弟弟打算把紅包一部分拿去讓爸爸去投資,一部分留著買學習用品啊。一年一度年夜飯一聲聲祝福中結束了。
同學們看了我家過新年一定很動心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感悟作文(五)
又不能放鞭炮?哈哈,那沒關系,就算少了喜慶的轟鳴,我的除夕依舊年味十足。
當迎來大年三十的第一縷陽光時,我便知道這是辭舊迎新的一天,一種興奮占據(jù)了我的全身,這感覺很奇怪,我明明不知為何而興奮,卻無端地興奮到20_。
照例,我們來到鄉(xiāng)下過年,從下車起,我就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可比城里清爽多了,頓感心曠神怡。接下去當然是張羅大年三十的晚餐,于是大家一起忙碌起來,我當然也加入其中,一方面做小幫手,另一方面也盡情體驗令人向往的農(nóng)村生活。
首先是摸雞蛋?!班膏膏浮彪u窩內(nèi)傳出雞鳴聲,奶奶說:“雞蛋生出了”。我一聽興奮地跑向雞窩,我眉頭緊皺,捏著鼻子,嫌棄地看著堆滿雞屎亂蓬蓬的雞窩,我有點退卻了。但在老媽堅持不懈的慫恿下,我終于把頭探進雞的“溫馨家園”,為了摸蛋,我把捏在鼻子上的雙指松開了,那一刻,只覺得兩股小型旋風沖進我的鼻孔,瞬間覺得頭暈目眩,這可真是奇臭無比啊!我連忙屏住呼吸,左手碰到了一個近似圓形的東西,我嘴角微微上揚,心想摸個雞蛋難得到我?我稍一用力,卻聽到一聲雞鳴,“哎呦”我一聲慘叫,一看手上腫起一個紅胞,原來摸到了雞腦袋,我惱怒的“啪”的一下趕跑了母雞,終于摸到了雞蛋,還熱乎乎的呢!我興奮把雞蛋交給奶奶,讓奶奶今晚就把它燒菜吃掉。
接著是生煤爐。在我看來,這玩意兒早落伍了,可是在鄉(xiāng)下仍是燒菜做飯的好幫手。聽爸爸說,生煤爐只需點著干柴,放上煤餅,再用扇子加個風力就行了。我一聽,就有點躍躍欲試,卻沒想到第一步就出了岔子。我不懂常識,拿起打火機迎風站著點引柴,一按下按鈕,火便借著風燙到我的手指,疼得我哇哇直叫。之后,扇風時風向不對,把灰都扇到自己的眼睛里。爸爸在一旁哈哈大笑,告訴我別小看這種小事,方法不掌握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隨后,我按照爸爸的方法把煤爐生好了。煤爐上燉上了豬蹄,不一會兒,家養(yǎng)豬肉的香味撲鼻而來。
剖甲魚、刮魚鱗、拔蘿卜、洗青菜……,我們一家人忙的不亦樂乎,奶奶掌勺、爺爺燒火,不一會兒,一桌豐盛的晚餐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然后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看著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著我參與勞動的幾道菜——清燉豬蹄、紅燒醋魚、紹三鮮……,心里特別開心。
新年就要到來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們的家庭和和睦睦,自己的學習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