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送讀后感1000字
《目送》一書中寫了父親的牽掛,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朋友兄弟的牽掛,《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最新目送讀后感10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99395最新目送讀后感1000字1
拿到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帶著好奇,我首先翻開了《目送》。這本書沒有什么華麗的文字修飾,卻讓我對“親情”有了新的認識。與這本書同名的文章《目送》,深深地打動了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边@段文字雖不華麗,但意味深長,耐人尋味,撥動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根弦。
這篇文章圍繞著“背影”展開描寫。其中,有幾個片段,讓我讀著有些心酸:龍應臺望著她兒子安德烈的背影遠去,但是安德烈卻從未回頭再望一眼龍應臺。同樣,在龍應臺到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她的父親用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她到學校。她父親只送到了學校側門的窄巷旁。他很對不起龍應臺,因為這車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龍應臺卻依然站在那里,目送著她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卑驳铝业囊慌e一動,龍應臺都默默地注視著,牽動著她的心。安德烈已經(jīng)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看媽媽,而是選擇把背影留給龍應臺。
由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己。
以前的我和安德烈一樣。在參加夏令營時,媽媽會目送著大巴士遠去,而我只顧著和新朋友聊天,不曾跟媽媽揮揮手;出去旅游時,爸爸把我和媽媽送到機場,他會目送著我們的背影遠去,還會牽掛我們,而我卻沉浸在旅游的興奮中,也沒有回頭看看爸爸。
現(xiàn)在,我懂得了這個道理。每天早上,在上學的必經(jīng)之路,我會透過車窗,跟媽媽招招手,因為媽媽在目送著我去上學;到校時,爸爸把我送到校門口,他會目送我的背影走進學校深處,我會跟他說聲再見,揮揮手。
請不要留給父母一個背影,給他們一個正臉,一個微笑,就能溫暖他們的心。
#562977最新目送讀后感1000字2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著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著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弦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墒侨缃駜鹤釉缫验L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著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著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舍得望著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后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后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著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著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著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jīng)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么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愿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為家里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癡癡地等著你回家和他們說說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么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674242最新目送讀后感1000字3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化,只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大概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目送》一書中寫了父親的牽掛,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朋友兄弟的牽掛。其中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小學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遠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長。第二部分,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為父母子女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冥冥之中,緣分將一個個孩子送到父母身旁,讓魚兒親吻大海,讓鳥兒擁抱天空??墒羌热挥邢嘤?,也就避免不了別離。我們始終無法阻止自然規(guī)律的輪回,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兩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后無論誰先放手,孩子也免不了獨自成長的命運,有些路最終只能一個人走。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著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伸張的人?!弊优x開家時是歡快的,因為他們對未來世界有著憧憬與期待,然而他們的父母卻是難過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要離開家的時候,父母心里滿是對孩子的不舍、牽掛和擔憂,時光最終將父母和孩子隔成兩岸。作為子女,不應該讓父母和自己漸行漸遠;作為父母,也應該給孩子自己體會人生百態(tài)。
身為子女的我們,總是在顧著自己飛,總是顧不上回頭看看爸媽目送我們的深切眼神,總是來不及停下腳步等等他們。在我們的忽視中,他們的腰身不再那么挺拔,他們的鬢角早已生出白發(fā),他們的手邊多了那些瓶瓶罐罐的各種藥......而我們好像已經(jīng)對被愛與接受習以為常。這本書也體現(xiàn)了關愛與孝順,父母是我們這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無論我們變成什么樣子也不會放棄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感恩父母,他們用青春養(yǎng)育了我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在父母勞累后為他們?nèi)嗳嗉?,捶捶背。幫母親洗碗、掃地、疊衣服。與父母多說說知心話,多交流,有事就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他們擔心。要用心去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為了我們他們多么辛苦,要用心去傾聽。
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jīng)踏實走過,即使有遺憾,也不必苛責。
#99387最新目送讀后感1000字4
取一杯清茶,在靜謐的的午后或夜晚翻開書本細細品讀,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書中的寧靜或洶涌,感受它帶給我們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值得我們慢慢地品讀。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個世界如此匆忙,我們好像沒有那么多的時間來看風景,沒有時間去悲春傷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生活在“快餐時代”,我們所缺的是內(nèi)心的“寧靜”。所謂“寧靜”并非大張旗鼓地去參觀旅游景點,那樣走馬觀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沒有留下。真正的“寧靜”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為每一個用心“看”到瞬間的剎那,都被你所記錄,每一次記錄都彌足珍貴,因為它稍縱即逝。作為學生的我們何嘗又不該學會靜下心去學習,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像而求,咫尺千里”,我們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將成為老生常談,很多永恒不滅的東西也都不一定會長存不滅,就像地球和太陽終會歸于塵埃一樣。我們能做的只是在變化的世界中堅持自己所認為對的東西。相信于不相信,其實是我們?nèi)松凶钏矫艿臇|西,也是我們?yōu)橹Щ蟮臇|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僅僅取決于你自己而已。但溫暖的世界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是嗎?希望我們不要再僅僅將信任的基礎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之上,而是對這個世界多一點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間也許都在尋找更好的溝通和相處方式,像安德烈和龍應臺之間,像龍應臺和她媽媽之間,也許像龍應臺所說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但,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矛盾缺越來越多總想著離開他們的視野范圍,可同時我們陪伴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何妨不多和他們溝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們老了才后悔。莫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才后悔。
金門的地雷,中東的戰(zhàn)亂,……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眼,不忍注視。那些愛好和平的人們,無論犧牲了多少生命也換喚不醒為了權勢而制造戰(zhàn)亂的人。我們常說熱愛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對生命不漠視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還是待宰的珍稀動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聲如雷的口號,而是真正的關注和行動。讓我們行動起來用雙手和可見的行動去踐行這個愿望。
每一本書都能引起我們的思考,也能給我們以啟迪。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擁有澄凈的心靈。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與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實。
#557710最新目送讀后感1000字5
隨著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站在我的世界里,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里,我們各自懷揣著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一位臺灣作家龍應臺,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xiàn)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愿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在耳機里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臺做飯時,說,你學會了,以后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
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系,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系。這之中,多少有了些伙伴的意味。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著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后的結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 曾經(jīng)一次,龍應臺在遠遠的地方,目送著父親進到了醫(yī)院的門,然后門被關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后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里,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系,在那一個背影,結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臺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臺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著化妝游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舍。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目送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