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學的藝術特征,反思文學的藝術特征是什么
推薦文章
反思文學藝術特色
從百度上看到:反思文學的定義,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zhì),并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
特色的話應該用幾個關鍵詞概括:反思、歷史、經(jīng)驗、教訓、悲劇、理性
1.歷史縱深感和較大思想容量;從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躍進、反右。再現(xiàn)反思社會災難和人生悲劇。
2.反思歷史,同時文學反思,作家主體、文體意識覺醒。
3.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
新時期反思小說有哪些藝術特色
與“傷痕文學”相比,“反思文學”具有較為深邃歷史的縱深感
和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極左路線、反對官僚主義,揭示社會
和歷史悲劇,呈現(xiàn)和剖析悲劇人物的命運遭際,刻畫悲劇人物性格是
它們共同具有鮮明特色,這種揭露性的內(nèi)容和思想特色也成為反思作
品吸引讀者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也因為這批作家的理性主義色彩,他
們相應地失去了“傷痕文學”那種刻骨銘心的懺悔與絕望,在某種程
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性實質(zhì),他們“反思”的歷史
范圍也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而且大多數(shù)是以苦盡甘來的“大團圓”
為結(jié)局。所以,從“傷痕”到“反思”,反映了“文革”后文學與現(xiàn)
實環(huán)境的第一場沖突齟齬以及隨機轉(zhuǎn)形。
反思文學的特征是什么?
所謂“反思文學”,首先就是關于人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思考。歌頌與贊美的創(chuàng)作,多和苦難描述聯(lián)系一體。眾所周知,新時期有個最近歷史背景即“文革”。知識分子在這個時期普遍淪為“臭老九”,命運不堪回首。由此人們又進而反思“文革”前知識分子的歷史磨難。這就是當時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新時期前階段文學便對知識分子苦難命運表示了深切同情和不平情緒。 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批作家。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了“方革”這一比較特殊的歷史背景,當過知青,下過鄉(xiāng),再回到城里讀書工作,因此他們的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有反思社會、反思人生、反思文學這樣一個情結(jié)在里面?!爸伊悸潆y”、“好人受氣”的描述比比皆是。
“反思文學”是對過往政治運動的清理,重在“為社會代言”、“為公眾代言”甚至“為革命代言”,因而非常注意傳達社會化思想和群體化情緒,看重社會的認可和群體的接受。典型者莫過于張賢亮的《綠化樹》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者主要意圖不是寫個人命運,而是為了證明“一代知識分子的苦難歷程”。主人公“最終變成一個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的“思想改造”,完全為了表達一種社會化看法。當時這類帶有自傳性的作品,由個人經(jīng)歷而揭示極左運動和封建專制帶來的苦難時,都是立足“為社會代言”,都重在表現(xiàn)社會化情緒,而且動輒和“民族命運”聯(lián)系。即使從維熙90年代初出版的自傳體小說《走向混沌》,也是如此。正如作者在該書代序中所說:“這滄桑的歷史血痕,不屬于我個人,而屬于一代立志報效民族,卻為此而承受煉獄折磨的知識分子?!倍姸嘀辔膶W作品,或控訴極左危害,或表現(xiàn)“青春無悔”,或懷念淳樸鄉(xiāng)情,更多也是表現(xiàn)社會化意識。
簡述反思文學的藝術特征
?!胺此肌币辉~是哲學
上的一個術語,含有反省、回顧、再思考、再評價、懷疑以
往既成的結(jié)論等多層意思。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思想解
放運動的影響下,伴隨著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作家們開始
以冷靜、嚴肅、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審視歷史,他們的視野
更加闊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學從而應運而生。反思
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fā)展和深化。較之于傷痕文學,反思文
學不再滿足于展示過去的苦難與創(chuàng)傷,而是力圖追尋造
成這一苦難的歷史動因;不再限于表現(xiàn)“文革”十年的歷
史現(xiàn)實,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來甚至是更早的歷史
階段。重新探究歷史是非,對過去一貫以為正確而在實踐
中證明是錯了的政策、路線、事件提出懷疑,并以藝術的
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現(xiàn),這就是反思文學的基本出
發(fā)點。在反思文學興起的初期,“反右”擴大化、“大躍進”、
“文革”等一個個事件的歷史真實不斷在文學中得到展
示,而這些,也就構(gòu)成了反思文學的主要題材。這一時期
的反思文學作品幾乎全部是悲劇性的,作家們在悲劇中
傾訴了人民的苦難,貫注著對民族坎坷歷程的思考。茹志
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等是其
中的代表作。隨著新時期作家主體意識的加強,從王蒙寫
作《蝴蝶》開始,作家們在反思歷史的同時又給自己提出
了新的課題,那就是個人對歷史應負的責任。這樣,文學
就將展示歷史的進程與探索人生的真諦結(jié)合了起來。在
反思文學的這一階段,新時期文學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
的跨躍——由側(cè)重于表現(xiàn)時代精神到注重于張揚人的主
體,由展示歷史沿革到致力于對人的心靈世界的探尋。反
思文學開闊了新時期文學的視野,使新時期文學具有了
更豐厚的容量與更深刻的蘊含。
反思文學的藝術特征
文革”后文學的最初構(gòu)成,除了“五四”一代老作家對知識分子傳統(tǒng)精神的恢復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力量便是“歸來者的反思”?!皻w來者”是指公劉、王蒙、張賢亮等有如下相似經(jīng)歷的一批作家: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少年即受革命影響或直接參加了革命,作為躊躇滿志的一代文學新人,在50年代文藝界的思想斗爭中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而是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鼓舞下,以主人翁的熱情和身份攜著他們積極干預現(xiàn)實的處女作走上文壇。但是在50年代末的反右斗爭中又飽受批判和迫害,直至文革結(jié)束后70年代末才獲得平反。197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他們的作品集《重放的鮮花》,便成了他們重返文壇的標志。
這一批作家由于其特殊的經(jīng)歷,而形成了一種真誠的、堅定的和理性的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二十幾年的底層生活使他們具有認識現(xiàn)實而反思歷史、痛定思痛的機會和積淀。在文革后的文學荒原上,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之初,面對百廢待興,正處于50多歲的創(chuàng)作黃金期的他們復活了五四知識分子的現(xiàn)實戰(zhàn)斗精神。他們緊張而憂心忡忡的關注現(xiàn)實,毫無保留的堅決支持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堅決同不正確的思想現(xiàn)象作斗爭。以極大的熱情和真誠為民請命,揭發(fā)社會弊端和腐敗現(xiàn)象,充當大眾的代言人和執(zhí)政者的諍友?!暗沽苏酒饋?,打散了聚攏來……生生死死,都要為人民做點事……”。50年代初在他們心中樹立的理想和信念,經(jīng)過風化風雨雨的摧殘和打擊反而更加清晰和現(xiàn)實。
從1979年茹志鵑發(fā)表《剪輯錯了的故事》開始,到1981年間的幾年是“反思文學”思潮的主要形成時期。
與“傷痕文學”相比,“反思文學”具有更深邃的歷史縱深感和更大的思想容量,揭露極左路線、反官僚主義、揭示社會和歷史的悲劇、刻畫悲劇人物是他們共同具有的特點。“反思文學”作品往往寫盡幾十年的悲歡離合,凸現(xiàn)政治背景和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強化批判極左路線和封建思想如何殘害知識分子,贊美人性美好和知識分子執(zhí)著的信仰。由于他們的目的是以此理性地關注現(xiàn)實,因此不像“傷痕文學”那樣刻骨銘心和絕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革的災難性,因此結(jié)局往往是平反昭雪苦盡甘來的大團圓。
由于描述的內(nèi)容往往橫跨幾十年,因此“反思文學”作品傾向于篇幅較長,又沒有充裕的時間和心情作長篇小說,因此作家們幾乎不約而同的選擇了中篇小說這一體裁。
在敘事立場上“反思文學”作品大多采用個人視角和民族視角相聯(lián)系的方式,使個人的遭遇具有民族災難的普遍意義。主人公是受難者也是心懷廟堂而憂天下的為民請命者,往往是知識分子,這樣便于展開對歷史等大主題的批判和思考。也有少數(shù)作品有意無意地用了民間的立場和視角,來反思歷朝歷代政治事件中的悖論和荒謬。同時“反思文學”作品對于小說技巧的探索也略有成就,有的作品嘗試以人物的意識為線索和表現(xiàn)方式,這些都給以后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資料:《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陳思和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